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学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释。若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待教学,就产生一种现象和活动———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兴教学形态。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赋予教师教学能力新的内涵。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随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相继颁布,其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维度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其中,前两个维度聚焦于在真实课堂教学情境中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那么,立足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深层挖掘,人们首先不禁追问:究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什么?它与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有什么区别与关联?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与澄明,一方面有助于廓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范畴,完善信息时代教师能力标准的制定,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导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建立起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观,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深层变革,推动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

(一)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目前国内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已有研究绝大多数是从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视角进行描述性界定,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仅有少部分研究基于下定义的方式揭示其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目的、视角、观念和兴趣不同,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梳理,目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可大致归纳为“目的说”“技术说”和“组合说”三种类型。

1.“目的说”

“目的说”实为对教师形成与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价值问题的回答———究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抑或是为了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例如,王卫军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李娟等指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

2.“技术说”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是一种整合了技术支持的教学。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得以产生的必要前提与核心体现。例如,“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设备,合理运用教育信息资源与方法,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又如,“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即能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传递相关的教育信息,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3.“组合说”

“组合说”主要从系统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以综合观照。有代表性的阐释如:“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学人员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设计、开发、管理、评价教育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将学科教学与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的一种能力,是通过在不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能力”;又如:“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综合利用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质属性

揭示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内涵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而概念内涵是借由定义加以呈现的,本文将在澄明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因为通过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明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此更加明确概念的本质内涵,这也是给概念下定义的基本前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境域性

境域性(contextuality)是指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都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形式来给定的,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赋予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或意义系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者和认识行为。[8]现代教师教育体现出“实践取向”的主导思想,实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根本标志。“实践取向”蕴涵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需要依赖具体的情境,即“基于现场”(on-the-spot)的真实教学情境;二是指教师所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特定性,即针对特定教学情境所创生的。安格里(C.Angeli)和瓦兰奈德(N.Valanides)所建构的教师知识框架———“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ICT-TPCK,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TP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并与课目知识紧密相关的“视情境而定”的知识体。他们指出,ICT-TPCK是一种面向具体主题和具体情境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发展自己的ICT-TPCK。一方面,ICT-TPCK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它既是在实践中建构的(inpractice),又是关于实践的(onpractice),还是指向实践的(forpractice);另一方面,ICT-TPCK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与表征,与特定的课目主题紧密联系,用于解决学科实际教学问题。由此可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着丰富的“境域性”思想———在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中逐渐生成与发展,且指向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这一特殊情境。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融合性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或者毋宁说是人类存在本身。在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生存与专业发展的根本。从时间维度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过程之中的各种教学能力的综合展现,亦即在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实施、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融合信息技术之后,得以生成发展。从空间维度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独特的教师专业知能结构体。“知能”(expertise),指专门知识或技能(尤指在某一领域)。它是“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体,两者互为包含,是一种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组合的关系。融合,即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教师的专业知能基础包括所要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的知识和能力。依据“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分析框架,信息化教学能力融合了课目主题知识(ContentKnowledge)、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Knowledge)、有关学习者的知识(KnowledgeofLearners)(包括学生特征以及原有认知水平)和有关情境的知识(KnowledgeofContext)(涵盖了班课情境、教育目标与价值以及教师关于教与学的认识论、信念等),以及经由教师的切身实践与高超智慧形成的持续张力所衍生出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它们之间相互交叉产生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既是多种知识(能力)的共生存在,更是这些知识(能力)彼此浸染与交融所转化而成的独特整体,凸显出鲜明的融合特征。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生成性

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教师“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是在信息时代,伴随着新兴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CT)的勃兴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全新挑战,所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动态发展的,即意味着“生成性”。生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成、融合的动态变化;二是随着教学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增长,信息化教学能力逐渐内化为教师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特质,进而升华为一种教学文化自觉;三是针对不同的实践场域、不同的技术媒介、不同的课目内容,信息化教学能力能自发、自律地转化为解决真实教学问题的能力,促发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ICT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目的在于实现技术促进型学习(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其不仅应具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还必须涵括根据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所生发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目内容”三者融通转化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评价能力是三大内核。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相关概念辨析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审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但是,它们之间并不等同,而是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对三个概念进行辨析,对深化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来看,若立足于教育教学,其内涵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基本一致。

(一)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桑新民教授曾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促使我们传统社会的‘读、写、算’三大文化基石发生巨大的裂变。”[9]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形态全面变更,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了当代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正像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技术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其更倾向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