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教育主阵地。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校创新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创设特色课程,激发教师潜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一些学校探索实施的“晚十点不作业”“无书面作业日”“适性大课堂”等做法取得良好效果。
“双减”的总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如何把“双减”这件好事办好?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如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期,《民生周刊》邀请全国7位中小学校长一起探讨。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侯保成:回归教育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拥护“双减”工作,同时也深深担心:好事能否办好?老百姓最终会满意吗?教师们会真心拥护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弘扬和光明美好的德行。人之初,性本善,美好德行与生俱来,需要的只是唤醒和光大。从这个角度说,以考试取得高分为目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惯用的“题海战术”,都是和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
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抓住5个关键点、完成一个总目标。
第一个关键点是追求“理想课堂”。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一是有效教学,二是发现知识的魅力,三是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舞。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舞,是强调“学而时习之”,当学生感受到知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幸福的时候,兴趣有了,效果就有了。
第二个关键点是建设教师队伍。这件事有3个要点,即选用良师、净化师德、强化师能。良师的标准是“四有”好老师,这很容易理解,但并不容易做到。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最重要的是待遇留人。
第三个关键点是规范做事流程。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差不是教师不负责任,往往和大家做事习惯有关系。备课环节、上课环节、作业管理环节,如果都科学规范,哪有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流程没问题,管理又到位,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四个关键点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关键在于三件事,一是立志教育,二是生涯规划教育,三是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训练。在此基础上,预习和复习,阅读力和拓展力,笔记和答题的能力,才会水到渠成。
第五个关键点是协同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学生学习以学校为主,家长主要是配合;学生素质特长发展以家庭为主,学校更多的是提供展示和交流。这是家校协同的原则。
“双减”的总目标就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围绕总目标,国家要履行国家的任务,教育者要担当教育者的使命,家庭要履行家庭的义务,我们要一起保护教育的风清气正,杜绝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行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副校长董昌玉:作业设计分层次有弹性个性化
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推行“晚十点不作业”和“无书面作业日”,杜绝走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
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增加作业的分层设计,增加学生对课后作业的自主选择性,真正突出学生主体,使作业设计从“课后强化”走向“课堂优化”,学校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研究布置分层次、有弹性、个性化的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严格按照规定控制作业总量。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推行初中生“晚十点后不作业”措施,即只要家长签字,过了晚上10点没完成作业,学生也可以睡觉休息。同时,将每周固定一天设立为“无书面作业日”。推行以社会实践类、活动类代替书面作业,让孩子从书本的学习负担中走出来,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多锻炼,多与大自然接触,开展以阅读或体育、艺术、劳动为主题的活动。
家长也可根据活动主题,指导孩子做家务、做美食,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让孩子拥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学习生活,得到更充分的锻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和作业管理,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提升校内教学质量,从新学期开始,要切实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家长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的问题。
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上海世外附属丽水市实验学校校长林文:减负提质增效,让师生幸福成长
如何在创新中减负?
措施一:班内分层复式竞学减负。实施班级分组竞学实施教学,根据异组异质、同组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
教师课前做到备课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设计分层,课中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活动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评价分层、辅导分层。
通过分层施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
措施二:量身定制校本作业减负。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校坚持做到“教学做”三个维度的统一。
语文学科开设“成长阅历”课外拓展延伸,科学学科开设“小实验进家庭”的校本作业研究,数学学科在七年级编订校本作业,社会学科布置动手性作业。巧妙与科学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活跃思维、发展人格。
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质增效?
措施一:守住常规,守常中求思变。抓好教师教学常规。
以“三划”规范教学,做到期初有谋划,所有备课组讨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期中再审视,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计划;期末细化,通过期末模考摸清学生学情,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抓好学生学习常规。学生的课堂学习、读书笔记、作业、测试等各备课组有明确的要求;制定学校表彰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抓好教研集备活动。备课组长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落实每周课程进度,切实做好各集备组的集体备课工作。
措施二:改良教学,提升教学品质。精准教学提升质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精准教学,使课堂教学实证化、多元作业适性化、命题评测精细化、资源生成共享化。通过精准的教、评、辅、研、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激情教学激发潜能。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开展班级小组学习对抗赛等活动。通过目标导航、环境营造、政策激励,着力激发学习的激情,创设一种激情文化。
培优提升高阶思维。从七八九年级提升高阶思维由点到面开展,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老师的配备进行完善,探索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
措施三:点燃热情,发生深度学习。线上同步线下共研推进深度学习。
通过“丽·新同步课堂”项目的实施,探索一套“远程同步课堂”新型教育援疆帮扶机制,实现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另外,适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适性大课堂”,本学年初中开设拓展课程31门,学校安排专人对备课、上课、评价等方面开展过程管理,社团自主选课、学生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已经形成体系。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培育专业教师团队是“轻负高质”核心
如何让“轻负高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理解与高度的认同。为此,学校成立了“轻负高质”小组,招募自愿加入的教师,每学期贡献一条金点子。比如,钱建茹老师的“给足时间,保障质量”,全校教师每人择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