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技术媒体概述

教育技术自从教育活动的出现就已产生,并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虽然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但是一些传统教育技术媒体在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并且,有些传统教育技术媒体在新的形势下也在发生变革,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图概述这些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环下,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依然在产生着重要作用的几种传统教育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媒体传统教育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自从教育活动的出现就已产生,并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关于教育技术,美国ACET的定义(讨论稿)是: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设、使用与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媒体则是指大众的信息传播工具,用于承载和传输信息。教育技术媒体则是指直接介入教育过程,作为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而传统教育技术媒体这个术语在目前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有周界的概念,一般是指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很早或较早就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各种媒体,甚至由于已经存在得很久,人们已经忽略了它也是一种媒体,它也是一种用于辅助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能更顺利开展的教育技术手段、或教育技术工具、或教育技术方法,本文借用学术界仍在讨论的这个术语,把这些有别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教育技术手段、或教育技术工具、或教育技术方法,统称为传统教育技术媒体,并概述其中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传统教育技术媒体:教材、教学板(各种黑板、白板、绿板等)、直观教具,希望引起注重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这些传统教育技术媒体的生命力及其发展和效用。

一、教材

1、概述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与学的各种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教学模型等等。教师自己编印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而且,网络上或专题学习网站上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所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教师呈现知识或原理、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手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资料、操作资料等。很显然,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所指的教材主要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科书一般也称为课本或直接称为教材,是某一学科根据相应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系统地描述和表达教学目标、学段内容的教学用书。对于教师,它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依据和工具,是教师能顺利达成国家教育目标、完成学段教育任务的基本条件;对于学生,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学生能进行继续学习、延展知识领域、深究科学原理的基础。

教科书是一种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性教学基本材料,一般包含专家组介绍、目录、正文、练习、实验、图表、插图、注释、附录、索引、说明等等,其中文字始终是主要部分,用来对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作系统地具体阐述,是传承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技术媒体,它的概念、形式、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教科书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一种概念,即狭义的文字教材,而是多种概念,比如活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教科书的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书本形式,出现了数字形式、模拟形式等。

从内涵看,教科书的概念不再单纯是教材的概念而包括了资源的概念。

从外延看,教科书不再是定量的概念,而是无限的概念。传统的教材形式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提供定量的知识信息;而新的教科书,特别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教材,就像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超市,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从教材本身的制作技术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高比例文字配以少量单色插图的形式,到现在插图等材料比例大量提高,插图色彩丰富多样;从以往的单色印刷,到现在变为套色印刷、彩色印刷;从以往的简单装帧设计,到现在的多彩色、多样式装帧设计;从以往的单一教科书,到现在的配以丰富的教辅书籍、教辅工具、网络资源等的成套系的教科书,这些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性、丰富性、扩展性。

2、特点

首先,作为达成教育目标、凝聚教学内容的教材,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言语不固定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用不同的讲授方法、讲授语言,教材所呈现的信息是比较稳定的或比较固定的,这些信息可以做到能够有效地传递给适龄、适段的学生,并且因为依据一样,也容易检测和评定学业。

其次,教材所包含的信息相对持久,不像影视或声音媒介,信息呈现时间有限。教材的这一特点给学习者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余地。学习者可以从教材中的任意一个地方开始学习,也能够控制学习的进度。

第三,使用教材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其便携性可以使学习者在不同的场合方便地使用它,而不必考虑什么时间和场合、什么设备和什么条件。网络教材的出现又使这种便携性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当然,教材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比如教材的内容时效性差,编著之后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不能随意更改,当然网络教材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弥补这一缺陷;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有时并不适应。

二、教学板(各种黑板、白板、绿板等)

教学板具有能重复书写、绘画、张贴、擦除等功能,是教师用以揭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感知的重要媒体,自从被发明来用作教学的一种工具,特别是班级授课制创立以来,成为每一个教室里都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技术媒体。早期教学板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现在仍广泛使用的黑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是近代教室和近代教育最具特征的标志。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板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有为了保护学生视力的弧形教学板、绿板;有为了防止粉尘的静电教学板、无尘教学板;有为了方便教师张贴挂图等纸张材料的磁性教学板、静电吸附教学板、绒布教学板;有用油性笔书写不产生粉尘的白板;有便于教师书写对齐的隐格教学板;有扩大书写面积而便用的升降教学板、平推教学板、推拉教学板、多维教学板、翻转教学板、折叠教学板;有便携式的架子教学板、手提教学板、活页式教学板;有针对某些专门学科特别设计的陶瓷教学板、暗格教学板、音乐教学板、印字教学板、万向教学板、电路示教板;有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教学板……教学板的制作材料也不再限于木板,出现了磨砂玻璃、金属、塑料、陶瓷、绒布、电子元件等材料制作的教学板。无论是教学板的样式与功能的变化和发展,还是制作材料的变化和发展,都说明了教学板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技术媒体,在不断发展的教育进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板主要用于在集体授课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用粉笔或其它易擦除的工具笔,在上面直观地、方便地书写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字、简图、提纲、公式、定义、演算过程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产生清晰明了的认识。

而新近出现的把普通教学板的功能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相结合的电子白板,无疑是教学板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着电子白板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可以动态存储教师讲授过程、书写内容的电子白板,可以打印或复印教师书写内容的打印电子白板、复印电子白板,可以促进师生互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种类型的白板,既发展了教学板的功能,又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应用。

三、直观教具

直观教育的出现,也源自于教育史上重大的革命性的变革——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在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很多学生进行集体授课时,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作为传播媒体,是相当不够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专门向集体提供感性经验为目的的教学媒体——直观教育就开始出现,并不断获得发展和使用。现在,直观教具一般包括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直观教具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知学习对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便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模型,它与实物、标本不同,它不是实际物体和事实原理的本身,它是根据教学需要,以实物或原理为根据,经过加工而制成的仿制品或事物原理结构。因为有些实物、有些标本不容易甚至不能得到,也就不容易或不能带进教学场所,比如分子结构、太阳系运行结构、人体结构、地球等等,就可以制作成一定比例的模型,来展示相应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模型可以是对实物原型的放大,比如分子结构模型、光合作用过程模型等;可以是对实物原型的缩小,比如地球仪、太阳系运行模型、飞机模型等;可以是对实物原型的简化,比如水泵原理模型等。无论是放大、缩小或简化,都是为了便于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理解。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通过教学模型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获得与实际经验一致的知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教学模型还可以获得比使用实物进行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利用电子技术制作的教学模型,不仅再现了实物的原貌,还使得学习者对实物的重要部分或重要特点在电子技术的帮助下,产生更深刻的直观印象。比如利用电子声光元件制作的中国地理水系模型、名山模型、音乐音阶模型等,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表象。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是伴随教育的产生而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社会实践的教育技术,是源远流长的,虽然各类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应用,但是在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教育技术媒体依然在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服务于教育教学,以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为出发点,选择适合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因为教学媒体只是教学信息传送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计算机、书本,无论面授还是远程教育,传递信息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信息的传递方式,而如何运用可能比如何选择更为重要,传输什么比用什么手段传输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大量出现而忽视传统教育技术媒体的重要功用。

1.杨改学,从信息化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功能与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年第5期。

2.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年7月第1版,ISBN7---8。

3.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8月第1版,ISBN-7---7。

4.和汇等编著,信息化教育技术[M],科学出版社年1月第1版,ISBN-7-03--6。

5.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年第3版,ISBN。

6.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年8月。

7.雷刚,从AECT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