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主办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

白癜风去哪里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4665.html

由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教全媒体联合主办,自年开始,共同推出一年一度的“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各院校和行业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两年共评选出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入围,对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良好推进作用,对国内高校和机构开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智库服务,推进行业大发展。

关于开展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

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远程与继续教育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高职高专)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及其校外学习中心在办学定位、资源建设、质量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彰显出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继续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4号)中提到,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69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是“互联网+教育”的先行者,在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为更好的总结和宣传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的优秀实践成果,提升远程与继续教育社会影响力,发挥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远程与继续教育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教全媒体共同推出“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征集活动,希望得到行业各相关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携手,推进行业大发展。

一、征集意义

建设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领域的优秀案例库,总结和推广我国在远程与继续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智库服务。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教全媒体

三、征集时间

投稿时间:年4月1日至9月30日

评选时间:年10月15日-10月30日

四、征集对象

1.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2.高职高专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3.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高校继续教育校外函授点

五、案例范围

投稿数量不限,各单位可选择不同的主题撰写多篇案例。

1.创新发展:包括并不限于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服务模式、资源建设、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探索;

2.继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

3.继续教育平衡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的探索;

4.非学历教育发展探索;

5.基于信息化的函授教育、夜大学、网络教育的融合实践探索;

6.各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7.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广经验;

8.行业MOOC及E行动计划;

9.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10.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外学习中心运营经验;

11.精准扶贫项目实施;

12.规范招生宣传和控制招生规模的经验;

13.考试安全与考试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

14.其他

六、编写要求

1.选送的案例来自真实实践,禁止虚构和杜撰。

2.一个方面的工作、一个具体项目的成功案例,非综合改革案例

3.选送的案例对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质量提升有正向推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高校开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4.选送的案例一般应当包括如下要素:

背景: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

做法:对做法、过程进行客观描述。

成效:对成效进行归纳总结。

启示: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简要总结案例的启示。

案例文字要真实客观、完整准确、层次清晰、文字简练、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给出的材料应有足够信息使读者从中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可图文结合)。每个案例素材字数控制在-字。

七、案例提交办法

请将案例电子版以及案例征集申报表电子版发送至主办方:

编辑部邮箱:侯娜欣hounaxin

cedumed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