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星远程教育课程
《中医藏象学说》是由公司首席医学顾问张爱新教授主讲的大型公益健康讲座。
讲座重点围绕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利用PPT简明扼要地系统介绍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脏腑络属关系,以及病理表现。
讲座内容宏大,系统完整,为便于观看,依据章节拆分为多段视频。
7
中医藏象学说7中医六脏之1——胆胃
本节讲述六腑的生理特性和传化过程、胆、胃的生理特性。
胆的生理功能内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与肝相表里,为奇恒之府。胃主受纳,主降浊,喜润恶燥胃气宜降。胃与脾相表里。胃脘又分为上中下脘。
8
中医藏象学说8中医六腑之2—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本节讲述中医六腑及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特性。
小肠是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心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主津,与肺互为表里。膀胱储存、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三焦主持诸气,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与心包相表里。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称为奇恒之腑。所以,《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里指出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脏与腑的这些区别,并不仅仅是说明其生理上的功能特点,而且也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如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等,至今仍不失为指导临床的准则。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小大,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为脏腑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基础。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获愈,久之,便得出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再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物后,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个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各有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按照藏象学说的理论,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这在《内经》等文献中已有所记载。但是,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五脏的生理活动能够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功能,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失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因此,《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不是不认识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系着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