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让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难成为过去式
辽宁丹东凤城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90后”特教老师。新华社发
西施故里“最美特教教师”。新华社发
海口市雨润特殊儿童教育培训中心,特教老师在上课。新华社发
也许,没有什么压力比做一名残疾儿童的家长更大了。
家住深圳市的戴女士育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儿子,尽管孩子具有初步的认知能力,但和普通的学龄儿童相比,交流能力、自理能力还是有很大差别。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终其一生都要背起的担子”。
今年9月,这个担子“被减轻了一半”,家门口的小学愿意接收这个男孩随班就读,他可以和所有适龄儿童一起入学。得知这个消息,戴女士心头不由一松:“我知道长路漫漫,但是这有希望的一大步迈出去了,就是最大的欣慰。”
这也许是改变一个残疾儿童人生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国残疾儿童教育跨出的一大步。今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残疾儿童和每一个学龄儿童一起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告诉记者,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各地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送教上门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落实“一人一案”,精准做好教育安置,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步提高,达到95%以上。
随班就读:“我们不会把特殊儿童当作‘特殊’对象”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是当地比较知名的“优质资源学校”,从创建之初开始,这所学校就致力于面向学区内所有适龄儿童,提供融合教育。“只要符合上学条件,就应收尽收。”校长黄权告诉记者。
从年第一批孩子入学,已经过去了7年。“我们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同学们‘包容大爱’。我们希望残疾儿童少年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希望普通儿童能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养成接纳包容的品质,达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黄权说。
融合教育是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成长的教育,从年开始,50%左右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成长,7年来,这个数字始终保持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认为,这是《意见》给全社会带来的信号,“普通学校已经成为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主要力量。”
走进校园,只是第一步。黄权告诉记者,他们依托福州教育学院的专业研究人员为每个孩子进行初步评估,上午随大班学习,下午上音、体、美等课程,建立和同伴之间的关系。“残疾儿童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未来还要融入社会成长。对于这些孩子,能融合的全面融合,有需要个训的就个别训练。我们每个班级的老师,都有AB两套教案,A教案针对普通儿童,B教案针对特殊儿童。”黄权说。
当然,他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也许是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遇到的“共性困难”。“进入学校之后,每个人都要有整体的观念。不仅老师需要育人,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工友、阿姨等,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接纳残疾儿童,不只是老师接纳,全学校都要接纳。”黄权告诉记者。
只有拥有“整体观念”,同班同学才会在冲突中有更多包容,同学家长才会在冲突后有更多体谅。“我们不会把残疾儿童当作‘特殊’对象,我们强调的是整个班级的提升,而不是残疾儿童怎么培养教育,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