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的“细胞”,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重要纽带。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落细、落实,关系到百年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坚不可摧,更是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题中之意。近年来,宿松县立足农村党员如何上好“思政课”苦心钻研,不断开拓工作思路,精于“取材”、巧于“调味”、成于“烹饪”,让基层“党课”更具“乡土气息”,符合“群众口味”,彰显“地方特色”。
启示一:农村党员要能“管得好”
宿松县现有党员名,其中农村党员,流出党员,22个乡镇农村党员整体呈现文化水平低、老龄化严重、流动性频繁等特点。上好农村党员“党课”,首先要“管好人”“分好班”,宿松县主动适应新形势,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制度,把党员教育落在日常、抓在经常、严在平常。
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党员登记、汇报、跟踪、反馈等机制,通过宿松党建、工作群、协同通信等平台及时发布学习资讯,依托绿色邮路打通红色“学路”,快递“学习礼包”1.2万余份,使流出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对老年党员采取划分党小组,指派支委专人负责其教育管理,定时送学习、送服务,确保学习不落后、思想不掉队;在离退休党员异地居住较为集中的合肥等地区,打造老党员“候鸟”驿站,特邀相关部门派员上门指导,将“家”建在老党员的心坎上。针对广大青年党员,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移动课堂”,将县域22个乡镇、经开区、东北新城划分6个党建协作区,按行业相近、兴趣相同、年龄相仿等标准协调党小组,由不同支委定期联系开设“主题党课”50余场次,期期举行学员论坛“诸葛会”,通过经验互学、资源互享、成果互比,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普通党员则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形成学习教育常态化。同时,完善党员出勤、考评机制,坚持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及时提醒、诫勉不合格党员,从制度上约束党员行为。
这启示我们,要破解农村党员教育难题,首先要完善党员管理制度,通过一套制度管好一群人,带好一支队伍,统一一方思想。要根据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层次、地域分布等特点,合理分层,分类管理,以“精准滴管”代替“大水漫灌”,有效提升农村党员教育实效。
启示二:基层教学要有“主阵地”
农村党员是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铸造一支农村党员先锋队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就要建好培训阵地、汇聚优秀师资、创新教学方式、全员提升素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建好教育活动阵地是基础。近年来,宿松县做深做细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创新创优党员教育平台载体,有力有效推进党员教育资源整合,有效解决了党员学习资源难整合、学习阵地难保障等问题。
线下,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宿松县在现有乡镇党校分校基础上,从阵地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新升级,精心打造乡镇党校2.0版本,各乡镇党校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设施的“三统一”标准建设,达到工作机构到位、办学场所到位、职责制度到位、教学计划到位、教学经费到位的“五到位”标准。个村居均提档升级了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各支部现有资源,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把支部活动室打造为党员活动中心、学习培训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注重用“活”本地资源,充分利用本县烈士陵园、趾凤乡白崖寨红色教育革命基地、北浴乡罗汉尖红色教育革命基地、徐文藻烈士陵园、隘口乡小圩烈士陵园和新源村宿松县委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变课程式教育为现场式教育。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建设党员实践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党员群众走出教室,到实践基地实地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线上,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等平台,加大必修课程的督学力度。加强先锋网络体系质量建设,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学用工作,宿松县远教站点共有个,其中乡镇22个,村(社区)个,县直单位6个,实行开机率月积分考核,推动电教远程教学覆盖率。
这启示我们,要建好建强基层党员教育主阵地,推动党校基层分校建设全覆盖,盘活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地方红色资源,把阵地体系建在“家门口”,实现党员教育就近就便“零缝隙”。要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电教远程教学质效,打造集沉浸式学习、场景化锻炼、专业化赋能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矩阵,打通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米”。
启示三:课程安排要有“烟火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党员教育必须接地气,接地气方能聚人气、知人心才能入人心。宿松县突出党性教育与作用发挥、知识培训与产业发展、思想锤炼与技能提升“三个结合”。在严格落实党校教学“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农村党员特点,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订单式”推出各类政治研讨班、能力提升班、业务培训班50余期。整合纪检、宣传、农业农村等各部门的资源,将各单位对基层培训任务纳入分校教学规划,不断推出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的精品课。在具体课程安排中提供“菜单式”服务,对村(居)两委侧重于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村务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对一般党员,在抓好党性教育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组织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果园管理等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对养殖种植大户党员,邀请农业专家、教授现场授课,推广葡萄、柑橘、蓝莓、猕猴桃种植以及稻虾连作、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开发新技术20多项,“田间课堂”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对老弱妇孺党员则增加防电诈、法律维权、家庭教育等内容。分类培训以来,广大党员普遍反映较好。现在,全县农村党员主动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
这启示我们,农村党员教育的课程安排要将“理论”与“实践”、“课间”与“田间”结合起来,课程既要党性鲜明,也要符合群众“口味”,以“正言正理”春风化雨,用“民言民语”沁入心扉,不仅拓展理论宣讲的深度、宽度,也要提升党员教育的力度、温度,让党课不仅“丰盈”脑袋,还要“丰厚”口袋。
启示四:传授方式要有“家乡味”
“说方言,才是回家”,群众语言是理论走进农村党员的最好中介,近年来,宿松县创新“多元化”方式方法,善用巧用“本土化”手段载体,不断提升农村党员教育质效。方法上求“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授课式、互动式、观摩式等教学方法,把教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农村党员进得来、留得住、坐得下、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注重用好身边典型,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用活本地乡贤资源,成立了“乡贤宣讲团”,开展乡贤文化“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活动,让乡贤的嘉德懿行垂范乡里。创新开设“板凳课堂”“小院讲堂”等形式,融入地域文化,运用黄梅戏、文南词、大鼓书传唱,让学习教育更生动、更鲜活。组织上求“效”。针对农村党员生产生活实际,采取“错时错峰”“农闲开班”等方式,根据党员可支配时间合理安排班次,对参训情况进行积分管理,确保工作学习两不误。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今年以来,先后选派6名干部继续赴芜湖开展挂职锻炼,选送1名年轻干部赴湖州跟班学习,选调52名学员参加省、市专题班学习,同时,各级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成功经验,将好经验“引进来”,从差距中借鉴发展经验,从对标中完善提升。
这启示我们,要有效捕捉新时期党员教育的载体手段,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用好本土资源,融入地方文化,激活基层党员教育“神经元”。理论教育要“声”入人心,还需用好身边事、身边人这个传统法宝,同时结合农村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采取“错时错峰”“农闲开班”等方式,综合运用授课式、互动式、观摩式等教学方法,让基层党课冒着热气、透着生气。
来源/作者:刘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