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成都,创意农业把粮食种成财富
文/章继刚
许多人把种粮食看成是“脏苦累”,但在成都,有的人种粮食种出了创意、种出了艺术,种出了财富。
慢生活、赏田园、游美景、品美食,在素有“西蜀粮仓”美誉的崇州已是一种生活常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示范县,崇州常年种植水稻36.65万亩。为此,崇州以“水”做文章,探索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创意农业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虾藕遇”等特色粮油品牌和“崇耕”公共品牌,隆兴大米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粮油品牌化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其中稻+鱼、稻+小龙虾、稻+蟹、稻+鳖、稻+鳅、稻+鸭六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实现稻鱼养共生、稻谷增产、增值增收,而且促进了“稻鱼旅销”深度融合发展,稻田成了尝佳肴、亲体验、享休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意农业是成都对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价值重估和农业美学经济的首创。作为天府优质粮油融合发展功能区引进的龙头项目之一,天府国际慢城将建成遵循“天府味、国际范、慢生活”核心理念的创意田园综合体,结合国际慢城理念和天府文化底蕴,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模式,确立白头慢享小镇、道明竹编非遗小镇等极核引领的“5个特色镇+6个中心社区+N个林盘(新型社区)+产业园”的创意农业空间布局,现已建成竹艺村、凡朴生活圈等“共享林盘”。其中,位于白头镇的天府国际慢城核心区的风吹稻花文创综合体,以“浮云动、稻花舞”的创意农业意境,打造都市会展承接地、市民消费新场地、游客打卡网红地,已经小有名气。诞生于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川西新中式建筑“竹里”,自年9月以来,已代表中国建筑界两次登上世界舞台。
成都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国际化、专业化理念,构建可视性、体验性强的现代乡村生活和消费场景,更好地引导农民、鼓励企业、增强全社会信心。在东部新区石盘街道,这个成都有名的“中国晚白桃之乡”,桃香稻香浑然一体,乡村生活与丰收景致美不胜收,2万亩特色人气水果晚白桃产业推动诗意田园、亲水旅游业发展。在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以杂交水稻、油菜种业为基础,畜禽、水产、蔬菜等种业为突破的“大种业”格局,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以及“林盘”“地展博览温室”项目等多个配套项目,促进创意农业快速发展。
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百村百态”乡村建造风貌。作为先行者,战旗村、竹艺村、徐家渡社区、明月村着力打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乡新形态,把一处处自然山水变成一幅幅创意画卷。从都江堰精华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到花园乡村、公园城镇、公园城市,成都的城市气质有了优美的创意农业画卷作支撑,带来了全新业态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稻田餐饮,坐在田间吃火锅,随手摘菜就能烫。在都江堰市聚源镇国家农业公园,游客既可以在田园里采摘,还可以在“问稻亭”里品尝火锅。开展稻田教育的锐丰书院通过改造农户的老房子,将涵盖农创产品、创意生活等新业态。在电商平台“云端上的农庄”上,聚源镇“鑫洪运”猕猴桃、“聚源红”生态水稻、桂桥大闸蟹、环山绿壳蛋、贵妃“醉酒”等农特产品供不应求。
猪圈里喝咖啡、手机远程控制种养、开心农场在成都乡村已经不新奇。天府新区新兴街道茅香村的不二山房,打破传统民宿的封闭性,落地式的玻璃窗,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游戏,在轻松惬意的田园氛围中,尽情享受着乡村假期的乐趣。在都江堰,国际化不只是“高大上洋”,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在郫都区的林盘院落余家院子,依托林盘院落打造而成的泥巴小院乡村主题文化创意体验园,市民可以在这里看田园美景、听乡间音乐会、吃豆瓣火锅、喝韭菜酒、做韭菜染。
在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把彩色水稻种植、创意农业美学体验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景观美学结合起来;永宁镇花篱社区以向日葵和格桑花为主的“花田喜事”形成一、三互动体验基地,雅俗共赏的彩色创意大地景观,充分展现了川西平原历史文化、旅游特色、田园风光,为现代农业功能拓展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田园有机餐厅、窑烧咖啡、乡村画廊、华丽蜕变的老街,到五彩缤纷的陶艺、手工编织、木艺和茶艺,还有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稻浪嘉年华、中国(成都)四季乡村音乐季,一个个创意农业活动在新津区中国天府农博园举办,助力天府农博园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盛会。新津在天府农博园内大力发展以农商文旅体科融合为特征的创意农业产业,构建从田间到厨房的实体农业产业链,塑造可参与、可体验的农业博览景观,呈现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乡土文化的融合示范场景。
天府农博园规划建设农博小镇、渔博小镇、文博小镇,聚焦“渔业+”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串联水产养殖、休闲垂钓旅游,培育具有新津特色的水产产业链,培育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的“产城综合体”。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新津川鱼产业园区探索出池塘内循环养殖、玻璃钢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养殖、稻田底排污循环养殖、无抗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探索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现代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和新业态。其中渔耕田循环农业鱼菜共生项目,实现水中养鱼、水上种菜。目前新津形成以标准化池塘园区、工厂化养殖园区、规范化稻渔园区、休闲渔业园区为主的川鱼产业体系,名特优养殖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接待游客万人次以上,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0多亿元以上。
天府水乡、诗意田园、养心养美的生活消费场景,中国乡村未来图景在成都随处可见。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引进音乐、运动、文创等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通过“足球音乐小镇”“尖锋运动公园”“夏河溪乡野公园”植入更多更优文创项目,其中尖锋运动公园正在计划打造国内最大的旱雪运动主题公园。油菜花田举办音乐会、乡村里的蜀绣工作室、高端体育运动基地,“农趣变乐趣,农事变乐事”在斑竹园成为现实。足球音乐小镇引入小坐音乐餐享馆、全国首家乡村可乐主题餐厅“可乐时光里”、精品民宿“晨光熹微”、斯诺克名将肖国栋周跃龙冠军工作室、著名作曲家昌英中音乐工作室等项目,打造“中国农民足球第一村”。
草地上看星星,田园中做健身,稻田旁踢足球,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充分体验到全国创意农业第一城的优美与舒适。以“柚”命名的“宝柚杯”“柚宝杯”足球联赛,吸引多家农业创客进行农业规模化种植,恒丰蓝莓、状元草莓、新都柚等创意农产品在家门口销售一空。夏河溪乡野公园,周边村民成立新都区锦文浩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巧帆棕编、思庵小雅、绣兰道蜀绣、多肉花园等精品文创、民宿、餐饮项目,在生态绿色、心旷神怡的空间场景里,充分体验到乡愁记忆之美、田园野趣之美、韭香味蕾之美,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意农业真正把稻田种成财富。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稻田喝咖啡,我在成都等你。
(作者系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创意农业学》《田园革命》作者)
本文由章继刚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