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互联网教研rdquo

全文共字

本文由《电化教育研究》授权发布作者:胡小勇徐欢云

摘要

“互联网+”推动教研发展,引发教研形态转型。文章在梳理网络技术支持教研形态演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教研”是信息化教研发展的高端形态,其内涵表现为:以多维空间的开放互通,优化教研生态环境;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教研活动场域;以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研形式创新;以促进教师高水平专业成长为核心,推动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从教研主体、环境、内容、过程及评价五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教研”的关键特征。最后,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发展趋势:以研究范式转型来构建“互联网+教研”理论体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研应用的创新融合;开展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教研”服务的综合效能评估。

关键词:互联网+教研;社群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教研形态;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年以来,“互联网+”理念席卷社会各领域,“互联网+教研”也应时而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研究新热点。在政策层面,国家教育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0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强调利用新一代互联网及新兴智能技术推动教研新发展。在理论层面,学界主要侧重采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教研”过程中的教师知识和交互行为状态进行研究[1]。在实践层面,“互联网+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百花齐放,“互联网+”特色的教师研训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如视频直播教研、远程协作教研、基于数据的教研等。然而,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竞相兴起之时,当前研究却仍然缺乏对“互联网+教研”内涵的清晰界定、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对研究整体走向的宏观把握,特别凸显为“互联网+教研”实践活动探索远远“领先于”理论建构的研究错层现象[]。鉴于此,本文从互联网时代的教研形态研究入手,剖析其理论内涵、形态特征和发展趋势,为更好地认识“互联网+教研”提供参考。

二、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教研形态演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支持的教师教研形态不断发展,并经历了从数字化文本交互的信息化教研、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社群教研,到智能互联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教研”的过程,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特征。

(一)基于数字化文本交互的信息化教研

以教研博客圈的兴起为标志,基于数字化文本交互的信息化教研依托松散的教师网络联盟和自发自为的博客教研或论坛教研,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实践。例如:潘华东等通过调研总结了网络环境中的九种教研技术和五种虚拟教研方式[3];胡小勇等分析教师教研博客平台“天河部落”后,指出其以学科内容分析与建设为教研核心,基于教师教研反思日志、教学设计案例等生成性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学科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基于教师教研博客平台的网络学习共同体[4]。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博客教研因人而异、因地区政策等而异,其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李克东难题”即为这一反思的例证,并引发了诸多的研究和追问。有学者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分析为例,发现教研浅层交互问题突出,如停留在博客文本的浅阅读、互动受限于单方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