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最后一个弹性夏天,非学科类领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图源:视觉中国

春日不见,秋风已至。

疫情之前,教育部曾发过一份《减负三十条》,引起网上直呼“教培行业大地震”。只是疫情先风雪一步,席卷了整个教育行业。教培人抱团取暖,互相安慰,“在寒冬中等待春天”。然而,当教培行业顶着广告投放监管的滚滚春雷,为即将来到暑期做准备时,“双减”落下,真正的“地震”来了。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寒暑假、节假日不得补课,不再审批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相比三十条,这次的双减文件一“减”更比一“减”强,瞄准“去产业化”,掐住了教培行业的咽喉。

带来一丝丝喘息之机的是:暑假比“双减”来得更快,许多机构已经有了投入。面对一个拥有几万亿市场规模的超级行业,政策在实施时不得不去考虑市场稳定的问题。目前已经就暑期培训投入了大量成本的机构,如果突然停止,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窘境。芥末堆了解到,一些地方机构已经联合向当地教育部门表达了诉求,表示愿意支持政策,但需要“缓和”。

这或许,是教培行业最后一个“有弹性”的夏天了。

注定消失的10%,谁能活下去?

“双减”文件一出,一篇篇分析文章痛呼“教培行业团灭”。

“团灭”是不可能“团灭”的。这场教育改革更像是台风“烟花”来临,上海市区给行道树“剃头”,目的是安全,不至于把树连根拔起。

问题在于,这个夏天,教培市场会被剃掉多少头发,最终,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型”呢?

前段时间,湖南、江苏等地教育部门发文指出,将调减本省内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中信证券冯重光对此分析到,不再审批新的民办学校,并调低民办义务教育占比,这意味着会出现一些原来已经有证的,证被收回,转成民办学校。培训机构也是一样的。

正如此次“双减”文件中提到: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除了从数量上进行限制外,“双减”中最令教培行业元气大伤的,是对于培训时间的限制: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冯重光则认为,由于今年在正式的文件出台前,很多地方已经进入了暑假,部分培训机构已经收取了一段时间的学费了,所以今年暑期的政策执行将存在一定弹性。

这也许是教培行业难得的自我调整的机会。

年,K12的市场规模在亿到亿,线上的规模则相对较小,处于百亿阶段。其中,收入在10亿以上的是巨型机构,数量在15-25个;收入在万到10亿的是大型机构,数量在-个;中型机构收入在万到万之间,数量在家到家;收入处于30万-70万的是微型机构,数量最多。在这些机构之中,新东方、好未来在K12领域的市场加起来不超过7%。

目前的市场比例中,巨型机构占比10%左右,头部20%,剩下的占70%。中关村教育投资管理合伙人于进勇表示,受疫情和政策的双重影响,大量小微机构倒闭,未来五年中,这里的70%可能会变成60%,有10%会分到巨头和头部。

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这一点,冯重光表示,从当年禁止幼儿园上市的情况来看,美股做幼儿园的公司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A股市场的股份在随后的年出现了资产剥离。“学科培训可能也会从这个时间点之后受到影响”。

“‘双减’文件只是个开始,未来还会有很多很多的文件来配套。所以我觉得对培训行业的重塑和改变,才刚刚开始。“冯重光说。

网易云信产品负责人阮成评价,大量的整改更有利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授业的”。

素质和职业,转向哪一边?

学科类受限,那么非学科类是出路吗?

于进勇表示,“双减”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是要减少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要把孩子的时间从学科挪到素质教育去。“很多家长,包括社会上认为学习就是学校里的学科学习,而非泛泛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音乐、美术、体育都是学习。我们要明确‘双减’减的是什么。”

于进勇表示,政策没有改变需求,只是改变了需求的满足方式,K12孩子对课外辅导的需求并没有改变。投资人要看的是谁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对于K12来讲,则需要接受社会平均收益率降低的现实,“过去60%的毛利基本不可能”。

对于转型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冯重光的评价是“肯定能做,但其中的竞争一定会变得特别激烈。”

即构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强对转型素质教育的评价也偏向保守。

“客观来讲,中国不论是K12还是非K12,整个教育盘子是一个稳定的、长期发展的状态。”陈强认为,之前就有很多提倡美育、体育的政策出台,所以不止校外在做素质教育,学校也在尝试引入。无论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学习硬件或者终端设备,这些赛道虽然发展空间很大,但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十年前就有人在默默耕耘了。只是受最近的政策影响,大家才反过来觉得素质教育是一个转型方向。

声网灵动课堂产品负责人钱奋则比较倾向于素质赛道。他认为,学科类机构之前服务对象就是K12,转赛道后服务对象没有变,还是K12,整个公司的模式相对不用改变太多,整个切换成本相对会低一点。

职业教育的前景则获得了一致看好,但也存在更难打入的问题。

冯重光认为,职业教育和K12培训区别很大,用户群体更加分散,且通常是一次性付费。所以职业教育领域要求机构具备发展与先前K12时不同的经营模式的能力。

职业教育行业有职业素质考试、人才招募、技能培训等诸多细分赛道,已经有了很多做的不错的玩家。冯重光表示,此时转型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也不确定能否具有优势,但“至少这一行是没有什么政策风险的。如果资本涌入素质教育领域,未来是不是也会变形?如果春晚都变成素质教育的广告,这些机构会不会面临和今天学科类机构一样的局面?”。

陈强也表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中国有非常好的土壤。职业教育在中国人口基数大,除了K12,大学毕业后的自我提升、考研、考公,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又或者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想要转型,便报一个IT班,学编程,等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发力的机会”,陈强认为。

年7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提出,鼓励资本兴办学校。

于进勇提出,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整个教育体系要发生重大变化,有亿元财政拨款要用于职业技能提升和人才培训,于进勇表示,这里面有大量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于进勇还提到了老年教育,“当我们退休后,其实还有很好的体力和能力,这部分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趋势。”。

除此之外,也有教育科技方向的路线可供选择,但对习惯了服务模式的K12机构来讲,可能更难以适应。

“从长期资金投资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讲,最好的肯定还是职业教育的赛道,其他行业也有更好……尽早准备,尽早转型,尽早转行。”冯重光说。

而跳出培训机构的视角,“纽交所上市集团联合创始人”张诗童则提供了一个关于老师的发展思路。

张诗童认为任何一个行业有大周期和小周期,大周期20年,小周期10年,一般大周期下行,小周期上行。他认为现在教育行业是生产关系重塑的过程,所有老师都还有机会,要清楚自己具备什么核心竞争力可以变现,如何利用内容吸引用户,如何利用直播成交,内容会是时间的朋友。当前老师们正处于打造超级个人工作室的风口,把握好5“化”内容流量化、营销直播化、产品服务化、服务可视化、关键节点数字化,尤其是关键节点数字化即打造高组织力,找对标,不断学,不断复制,不断放大,建立以内容为价值中枢的分布式商业。

“内容和需求永远都会存在,所以老师这个角色会单一的存在。过去校长和教育企业家会不会好好的活下去,不好说,但老师可能会比较好。”素质教育领域创业老兵张永琪如此说道。

陈强则将目光投向了校内,他表示,虽然现在校内的讨论度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