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大挎包精神薪火相传的农信精神

老中医专业治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3/6210195.html

导读

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农信史,也是一部中国农信薪火相传的精神史诗。第一代农信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大挎包精神”,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精神”,“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农信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马悦

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农信史,也是一部中国农信薪火相传的精神史诗。

农信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农信人薪火相传的农信精神。其中,发源于山东农信的“大挎包精神”对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

回顾农信社的创业史、发展史和改革转型史,第一代农信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大挎包精神”,其后,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始终坚持学习、践行、弘扬和发展“大挎包精神”,“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农信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图为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陈设的李金玉“农金挎包”。

“大挎包精神”的事迹原型

“大挎包”成为农信人的代名词,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李金玉。年,李金玉出生在山东省原苍山县(兰陵县)下村乡东涧村一个贫苦家庭,年2月入党;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信用社工作,历任涧村信用社(小社)主任、下村信用社(大社)副主任。李金玉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27年,每天至少要跑四五十里山路,爬四五道山岭,过六七条河沟,绕过一座水库,围着八个大队的十六个山庄转。当地群众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步一拐弯儿,步步踩到石头尖儿”来描述当时的路况。27年中,他服务百姓走过的路加起来,比绕地球三圈还要多。

李金玉不仅动员社员存款,帮助辖内的生产队和社员解决搞副业、添农具、买猪、买粮、治病和修房屋等急需资金,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让社员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还百事管、百事揽、百事通,代公社发通知、发放救济款和烈军属补助款,代供销社门市部提货、送货,代邮政局捎信、送报,给生产队操办农具、种子、牲口和草料,给社员办理婚丧嫁娶、赶集上店和请医抓药等。

↑图为李金玉(右)深入农户征求对信用社的意见。(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馆藏图片)

李金玉每次进村入户,身上都背着一个大挎包,所以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挎包”。“李金玉、大挎包,有钱朝里存,用钱往外掏”已成为当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一首民谣。

在实际工作中,李金玉开创了“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三勤”即脑勤,多为人民生产生活着想;嘴勤,广泛宣传党的金融政策,使家喻户晓;腿勤,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四上门”即动员储蓄存款上门,兑付存款上门,发放贷款“三查”上门,催收贷款上门。后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采访时,又总结出“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的基本做法,“一讲”就是大讲勤俭节约;“二帮”就是帮助生产队勤俭办社、帮助社员勤俭持家;“三严”就是严守自愿、严守信用、严守秘密;“六上门”就是存款上门拿、取款送上门、贷款送上门、还贷上门取、贷款买的实物送上门、各类服务办上门。

李金玉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年3月出席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年10月出席了全国劳模代表会,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六十年代初期,全国金融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挎包”李金玉的先进事迹从沂蒙山区传遍全国。

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并刊发社论,介绍李金玉事迹,要求在全国开展学习李金玉活动。

小小的挎包里,有着沉甸甸的份量,它装满了农民们生产、生活的希望,也满载着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与支持。挎包已成为那段峥嵘岁月农信人的一个时代符号与象征。因此,人们都说信用社是“挎包银行”。

↑图为年11月13日,苍山县涧村信用社主任李金玉(前排左三)等优秀代表出席山东省信用合作工作会议合影留念。

“大挎包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挎包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又被其后的一代代农信人所学习、践行和弘扬。其精神实质是: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

对党忠诚。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大挎包精神”的灵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坚守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永葆农信事业的政治本色。

服务群众。就是“扎根‘三农’,坚持百姓至上,坚持走村串户”。这是“大挎包精神”的核心,只有做到服务群众,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坚守农信事业的宗旨使命。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初心使命,永葆农信事业的宗旨任务。

勤俭敬业。就是“以社为家,勤学笃行,艰苦朴素”。这是“大挎包精神”的鲜明特色,只有做到勤俭敬业,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坚守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立业之本,永葆农信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公私分明。就是“秉公办事,廉洁自律,清白持家”。这是“大挎包精神”的根基,只有做到了“公私分明”,才能坚守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坚守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无论何时,都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传承和弘扬,以永葆农信队伍的清风正气,永葆农信事业的风险底线。

↑图为兰陵农商银行打造的“大挎包精神”传承教育基地。

“大挎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第一代农信人集体铸就的“大挎包精神”,吸引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加入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队伍里来,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忠诚、责任和担当,践行和发展“大挎包精神”,续写“大挎包精神”新的篇章。

↑图为潍坊农商银行开展整村授信推进暨“践行大挎包精神踏实为民惠民路”新挎包授包仪式。

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新一代山东山东农商银行人,牢牢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社区“四张清单”营销为切入点,依托智慧营销系统,扎实做好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金融夜校等基础工作,年以来,新增客户.2万户,新增各项贷款亿元。

↑图为“大挎包精神”创始人代表程珍孙子程世昌(右)在程珍纪念馆内向大家介绍“程珍路”。

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年以来山东农信人创新“兴农贷”“人才贷”“家庭贷”等信贷产品70多个,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金融需求;创新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e贷”、纯线上“信e快贷”等信贷模式,极大提高了群众办贷效率;对个镇街经营网点全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设立各类代理服务网点近4万个,开通了部省、市、县三级服务受理电话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