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启动了
本科网络应急教学工作
所涉师生人数之多
所及课程范围之广
所经教学时间之长
均为学校历史上前所未有
如何化危为机
加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了5位教学名师
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感受
何岭松教授(机械学院)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全国模范教师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本学期我承担了测控级两个班的《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采用的是“慕课+电子教材+Matlab软件+QQ群答疑”的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第四周才开始上课,虽然只上了一周课,但从作业和网络交流等环节反映出来的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比往年同期的在校生学习情况还略好一些。分析原因可能是学习环境更宽松、时间利用更自由和充分;学生放得也较开,与老师的虚拟讨论不拘束;另外,QQ群这样的电子论坛只要有部分学生开始在群里咨询、展示作业成果,就会带动其他同学学习,也就是所谓的“peerpressure”,这比老师的学习督促更有效。通过这次疫情对师生的强制网络学习实验,个人有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能否选择一部分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成熟后完全采用网络学习模式。即取消课表中每周的固定课堂教学时间,设置约2周一次的课堂讨论、师生见面和互动环节,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发挥空间。例如,我承担的另一门大四上学期课程《机电创新设计与实践》中部分学生在自制小数控机床、小机械手时需要用到开源的GRBL数控系统和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知识。学生们就是通过网络授课视频、电子书、课后动手实践,研究生提供的QQ答疑,2-3周就能基本自学入门,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效率高很多。
因此,建议对疫情期间所有的网络学习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深入了解,获取教师、学生的学习体会和建议;考虑引入慕课、直播课堂等手段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较大的重构,给师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余龙江教授(生命学院)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疫情防控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全面启动在线教育,实现延期开学不停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化危为机,加速课堂变革。在线教育促进学习。为克服网络堵塞,采取一课多策,多个在线平台与多种授课形式结合,保障在线教学。为防止少数学生在线学习容易走神,教师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随时互动,师生交流比线下课堂更亲切、充分,拉近了距离,促进学生向学。同时,通过加强在线学习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在线教学提高了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信息化能力,促进教师创新教学,培养了学生在线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将深刻变革传统课堂和教学管理,创建新型教学环境,让跨校同上一堂课和个性化定制课程都不再困难,让师生随时随地授课听课不必再调课,教学更有序,教师也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规范,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线教育亟待加强。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持,完善在线教学管理,重构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及教师工作考评体系,创建在线评课评教评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优质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在线教学仍多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在线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教育信息化机遇挑战并存。学生将更自主地跨专业跨校选择优质在线课程。只有全面加强以学生成效为中心的在线课程建设,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张昆教授(新闻学院)
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自2月17日开课以来,我每周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网上授课12课时。我是很努力的,把每次课程当作一场战斗,认真地准备。如今,已经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有几点感想分享。大学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学的课程教学应该以面授为主,面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能够促成教学相长,其优势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由于新冠肺炎肆虐,不能正常开学,采取网络教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不能够普遍推广,更不能够上升为一种教育常规。
网络教学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平台,这个时候切记不要一窝蜂,更不能一刀切,要根据课程的性质,根据老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网络教学平台和渠道。必要时,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技术、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渠道融合起来使用。
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部分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利用网络,照常开设;部分课程可以选择安排在平时授课较少的时段,如晚上、双休日,这样自然地实现错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拥堵现象。在超过网络负荷极限的前提下,部分课程在时间上可以顺延,待疫情平息,再加快频率补上,或者安排到下学期补上。
利用网络平台教学,不能一讲了事。在网络平台上授课,需要更加精心地备课,要在课外辅导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要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否则很难取得期待效果。
秦磊华教授(计算机学院)
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学习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扬长避短,不断提高网络学习质量。定期发布指南,筑牢阶段学习成果。网络学习具有自主性,但须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杜绝学习停滞不前。建议按周发布学习指南,提出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同时,建议通过作业、学生交流等环节发现共性问题,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巩固阶段性学习成果。
高阶问题引领,提高合作学习实效。现代信息技术创造非常便利的网络合作学习环境,如QQ群、MOOC论坛区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愿意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讨论问题,发表见解。为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根据教学内容,阶段性设置一些开放性讨论话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开放性话题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争议、以及教师的意见综合等都能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本学期开设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中,我们共设置了38个开放讨论话题。
开展虚仿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极大丰富了网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开发或引入等方式,开设趣味性和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及其配套的自动测试框架,构建设计、实验、自动测试于一体的网络学习虚拟仿真实验解决方案,实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效果,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目标。
张林教授(电信学院)
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持人
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尽管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很早就建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且也是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但本学期全面实施线上教学的方式还是头一次。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网上课程资源。比如我校的MOOC、其它高校的优质MOOC、资源共享课、老师自己临时做的授课录屏、以及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电子文档等。
给出每周或每次课尽可能详细的学习指导。至少包括主要内容和学习后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时间利用网络直播工具进行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辅导讲解。尽管有丰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学,但对自学能力不足的同学,知识点的辅导讲解还是有必要的。
学习监督和学习效果反馈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除了将传统作业形式变成网上提交以外,每次课堂时间最好都安排有随堂测验环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工具提供的相关功能,以客观题为主进行测试,这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组可以建立统一的试题库由老师们共享。畅通学生平时学习问题的反馈通道,尽可能及时解答学生疑问。不定期地做一些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是不断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总之,网络教学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为学生自学创建尽可能便利的条件和提供尽可能具体的指导;二是课堂时间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导、答疑解惑,以及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学习效果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答。
-----
-----
怎么样,HUSTer们
听了名师的点拨
你对在线学习
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思考呢
“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等新形态
将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教与学的活力
打一场“学习革命”之战
华中大师生,你们准备好了吗?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教务处
封面图/赵昱
原标题:《华中大名师谈:一堂优质的网课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