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服务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助力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服务机器人和智能驾驶助力无接触经济

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形式将由“共享经济”演化出“无接触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了近五年,从共享出行、共享办公,到共享租房、共享充电宝,形式趋于丰富,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疫情期间,“社交距离”的概念被提倡,无接触经济得以加速发展,共享资源的触达方式更多以在线形式发生,科技赋能更多新风口诞生。

服务机器人和智能驾驶是科技硬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我们认为,科技硬件的发展主要存在两条路径。其中一条是从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互方式从智能手机拓展到音箱、TWS、手表、VRAR、脑机接口等设备。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空间上可移动的设备,如扫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向无人机、物流机器人、辅助驾驶、最后实现无人驾驶的路径。

后疫情时代,服务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

疫情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频率,为机器人的商用化创造了条件。我们看到,疫情对于人们的最大的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接触活动。服务机器人和无人驾驶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人与人接触的频率,能够为成为人类和人类间新一代的交互方式。

疫情后,无人配送、无人公交、RoboTaxi逐渐开始商业化。在疫情之前,尽管无人配送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缺乏商业化的落地土壤。此次我们看到,在疫情发生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机器人企业,利用服务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了无人配送、无人公交、RoboTaxi等功能,为减少人员接触和阻止疫情的扩散作出贡献。

疫情后,我们认为服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不断迭代,推动无人驾驶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可看作广义上的服务机器人。在机器视觉、激光雷达、SLAM等无人驾驶技术的加入下,我们看到科技硬件的形式已经逐渐从智能音箱、智能显示、智能手机向智能服务机器人过渡。未来,我们认为服务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积极促进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

服务机器人排行榜:

全球权威机器人媒体《机器人商业评论》(RoboticsBusinessReview,简称RBR)于近日公布年度RBR50创新奖榜单,表彰全球最有影响力、最具创新实力的50家机器人行业领导者。

自年以来,《机器人商业评论》每年都会设立RBR50机器人创新奖,以表彰和庆祝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公司及其创造的原创性、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RBR50机器人创新奖作为机器人创新领导力的领先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衡量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机器人行业需求火热,众多初创公司1Q20完成融资

我们看到,众多初创企业也都积极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在服务、陪伴、教育、餐饮、医疗、农业、工业制造等领域,全球涌现出许多初创型企业,可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根据时代商学院数据,超过5成的珠三角服务机器人企业成立时间不到5年,所以大部分服务机器人企业生命周期均在A轮和B轮期间。

机器人分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根据IFR的分类方法,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类。

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年市场规模达1,亿美元,-CAGR达12%

我们测算,到年,预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达1,亿美元,约为智能手机市场的20%,其中维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

产业链投资地图

疫情防控需求加速机器人和无人驾驶在各个领域的落地

疫情给人类接触带来额外的成本,智能机器人成为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之一。此次新冠疫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这将为人类与人类的接触带来额外的成本,而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人与人接触的频率,从而减少传播的几率。

我们看到,在此次疫情的防控中,智能机器人落地防疫前线,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减少了人员接触带来的安全风险。目前,随着防疫工作的常态化,智能机器人不断投入使用,在医疗、防控、便民、零售等多种场景助力防疫工作高效展开。

疫情期间: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物流机器人发挥优势,医疗、防控、便民等多场景落地助力防控疫情

扫地机器人:医院、公共场所等场景的清洁需求。1)医疗场景:高仙机器人推出的硬地面清洁扫地机器人在本次抗疫期间被重庆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医院等多地医疗机构使用。该机器人采用喷洒传统消毒水对地面进行清洁,配合其自身搭载的无人驾驶功能,搭载智能巡航,在减少人与人的基础上保证了消毒工作的有序进行;2)公共场所:由天合光能旗下天策机器人研发的智能清扫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助力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环境清理,不仅减少人员接触,同时在环卫人员短缺的疫情期间保障了公共场所的整洁卫生。

无人机:消毒喷洒、疫情宣传、无人配送、智能测温,多方位赋能抗疫。1)消毒喷洒:千寻位置开发“无人机战疫平台”,借助平台的高效信息匹配能力和千寻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利用无人机在室外进行大范围的消毒液喷洒;2)疫情宣传:部分城市采用无人机进行城市中对于疫情防控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效果;3)无人配送:亿航与DHL合作,开展无人配送的试点,可实现短距离的外卖配送;4)智能测温:科比特航空推出的无人机可实现高空红外测温功能并对超过预设温度的人员发出警告,在防疫过程中有效增加了管控效率。

物流机器人:医疗、消费、无接触配送等多领域应用落地,打开未来想象空间。

1)医疗领域:智能送餐送药,合理减少接触。普渡推出送餐送药智能机器人,医护人员将药物、餐食等放在置物架上,机器人便可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定位导航算法灵活规划路线,将物品送达病房。

2)消费领域:积极与餐饮行业达成合作,智能送餐提升效率。擎朗机器人与海底捞合作研发了送菜机器人,目前看,公司送菜机器人在一二线城市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疫情对于餐饮业的打击后,各大餐饮公司对于用人成本存在压力的大环境下,送菜机器人有望为餐饮公司减少人力成本,提升送餐效率,并减少服务中的人员接触。

3)无接触配送:各厂商布局物流无人车,疫情催生落地加速。根据我们在CES展会上的实地调研发现,京东、美团等公司都已在积极布局物流无人车的应用,以实现无接触配送快递、外卖的功能。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京东在年2月6日,使用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在武汉完成了智能配送的第一单:从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穿过建设二路路口,顺利将医疗物医院。我们认为,疫情让人们看到了无接触配送的可能性,在后疫情时代,无接触配送节省人力、效率高等特点或将逐渐得到体现。

疫情体现机器人服务优势,辅助驾驶、无人驾驶或加速商业化进程

疫情期间,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物流机器人等应用落地展现了机器人无人接触+服务效率高的综合优点;疫情过后,我们看到,随着服务机器人的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作为广义上的服务机器人,其商用化进程也在逐渐加速。

辅助驾驶:智能环视搭配路侧网联设备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4月30日,长沙首发智慧交通线,该线路公交自身搭载智能环视系统,帮助驾驶员度观测周边路况,同时沿线交叉路口配置智能红绿灯及加载路侧网联设备,通过与云端监控平台协作,提升公交自身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无人驾驶:国内首次放开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4月19日,百度RoboTaxi首次向长沙市民全面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试乘服务,用户可在指定区域内呼叫无人车,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机器视觉、激光雷达等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或将加速商业化进程,展现智慧出行优势。

国家政策支持无人驾驶发展,车载摄像叠加激光雷达助推技术落地

厂商更专注于L2+到L3级别无人驾驶,L4技术推出有所推迟

正如我们在CES上看到的趋势,由于L4在短期无法商用,更多厂商开始将其重点放到L2+到L3级别自动驾驶。根据媒体报道,上汽的MARVEL-R和长安UNI-T在今年下半年都有望推出L3级别的产品。而受疫情影响,各大公司的L4推出时间均有所推迟,目前暂无最新时间表。

全球无人驾驶路测排名前十中,中国公司占据四席。据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公布的年自动驾驶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无人驾驶公司中,百度以18,英里的MPD排名第一,即在所有测试时间内,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单次行驶约18,英里。除此之外我们注意到,在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据了四席,其中AutoX、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公司表现较好,在排行榜中分列第4、5、10名。

无人驾驶产业整体向好,1Q20融资热情不减。通过查阅各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