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的深入推进,经历了半年多的抗疫行动已逐步从“白热化”转向“常态化”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正逐渐向“持久战”过渡。在常态化抗疫背景之下,教育事业肩负起“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亟需寻求应对特殊时期的课堂优化策略。通过建立缓冲空间、发挥助推作用、提升调节能力等方式助力实现云课堂“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优”的战略性目标,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同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变中求稳:建立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缓冲空间
优化云课堂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建立“缓冲带”。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线上线下教育的课堂差异和教学区别,为确保二者顺利衔接建立缓冲空间。
疫情防控不减压,为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在疫情前期以网络授课的形式对广大学子进行远程式网络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疏解疫情防控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压力,但同时也为线上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授课作为线上教育的标志性模式,要求师生双方都必须要具备对相应网络硬件的使用能力,并且对教育设备和网络流量信号等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早已适应线下教育的师生双方而言,无论是线上教育形式、课程设置或课堂互动考核等,都与线下教育有着较为突出的区别。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差异,让教师和学生分别适应授课和接受教育的网络形式并不现实。鉴于此,必须要在“变中求稳”,建立线上与线下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缓冲空间,让师生双方逐步从线下教育环境中过渡并且最终适应在常态化抗疫背景下的线上教育模式。
教师是建立线下线上教育“缓冲带”的关键力量。首先,要鉴于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调解性缓冲课程。在缓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调节和缓解学生受疫情防控影响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并促进师生双方对线上教育形式、流程设置以及课堂节奏变化等的初步认识,以确保双方通过这样的缓冲设置由线下教育平稳过渡到线上教育的教学形式中来。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适当调整课堂考核形式和标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不定时的诊断测评。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适度调整或降低学习任务量,要在进行教育形式改变的同时确保对课堂学习效果和质量的追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最后,要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最新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干预。必须要重视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对疫情防控的科学认识,尽可能避免因“疫”废学的情况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延迟开学对学生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影响。总的来说,建立一定的缓冲空间不仅有助于师生双方尽快适应新的授课方式,也有利于确保教学计划的正常有序进行。
稳中求进:发挥人工智能与智慧学习的助推作用
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是优化云课堂教育的“助推器”。借力人工智能与智慧学习等科技力量,不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实现线上教育创新。
信息网络在疫情防控期间承担起了维系教育事业正常开展的特殊历史使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条件下,线下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学科间的互动联合还是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之上的智慧学习方式,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其凭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支撑开始逐渐“倒逼”线下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革新。线下教育的教育环境构成要素较为简单,无需过多的技术性操作,是一种较为直接和客观的时空环境,而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依托的线上教育则突破了传统线下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开放自由式”学习。鉴于此,必须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智慧学习的技术助推作用,促进常态化抗疫背景下的云课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并逐步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智能化教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要不断提升掌握科学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进行云课堂教育过程中,加大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实践运用,避免出现教育进程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脱节。要给予师生双方一定的训练时间来把握和运用新兴技术,不断摸索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教育融合发展的契合点,促进课堂教育动态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凭借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利用好其精准的用户定位能力,通过用户偏好信息推送和信息资料存储等方式协助教师检索信息资源,实现流畅、良好、及时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借力人工智能的技术辅助对学科间知识体系进行归类划分和资源整合,实现云课堂教学的步骤化、规范化、模块化发展,从而推动课堂教育形成较为系统的有机知识整体,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以实现学科间的互通有无。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形态进行转型和优化升级,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实现教育变革和创新。总的来说,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和智慧学习的现代信息科学力量不仅有利于确保完成抗疫期间师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进中求优:提升自主学习与自我修正的调节能力
自主学习与自我修正能力是优化云课堂教育的“润滑剂”。在云课堂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修正的调节能力,有助于其尽快适应常态化抗疫背景下的教育模式。
学生是云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良好的自主学习与自我修正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一定程度上,疫情的出现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会催发学生自主个性学习的潜能。在疫情防控期间,云课堂教育模式的开展延长了师生之间的现实地理距离,灵活多变的教学地点让教师无法直接去维护和调整课堂秩序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相比起以定期测试、试卷检验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的线下教育,云课堂的教育空间张力的表现在整个网络平台当中,因此要进行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追踪和监测便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亟待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自我修正能力,在抗疫过程中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在云课堂教育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
培养良好的现代化学习方式是常态化抗疫背景下进行云课堂教育的内在要求。必须要不断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促进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必须要依托网络平台积极分享教育信息资源,及时答疑解惑,培养起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其个性发挥,灵活多变地安排或设置个性化学习内容,促使其积极投入到云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来。必须要不断加强云课堂课后的师生交流与沟通,立足于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学习交流,促进双方的学习互动,推动学生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管理能力,增强云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课堂质量与课堂效果;要结合当下疫情背景和社会形势等热点话题,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余地,积极开展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增加云课堂教育的独特吸引力。总的来说,以科学方式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在云课堂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营造良好有序的云课堂学习氛围,并推动教学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刘书文、耿步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