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陈洋洋乌鲁木齐报道
令人感动的名“山东爸妈”、永远“不关门”的课堂、跨越万里的“空中讲堂”……
从大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山东和新疆虽隔万水千山,感情上却近在咫尺。自年以来,山东省加大“组团式”教育帮扶力度,累计遴选名教师到十二师支教,助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深入山东援兵团教育团队探访,讲述山东老师们跨越近万里,赴新疆援助背后的感人故事。
新疆校园里的名“山东爸妈”
“老师,我喜欢和你聊天!”
“老师,我可以叫您妈妈吗?”
……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学校,常有学生这样问山东援兵团教师王彩红。
冬季的新疆,万里冰封。然而,这个冬天,王彩红所教班级的孩子们心中,却充满着温暖与感动。
王彩红来自山东德州,原是一名英语老师,援疆期间,她不仅担负起了学校的英语教学任务,还主动担起了“心理老师”的角色。王彩红最放心不下的是留守、离异和重大变故家庭的孩子们。
王彩红和学生们谈心
“不管是新疆风雪天,还是寒冷的夜晚,只要班里的孩子需要我,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孩子家中去。”王彩红说,能跨万里来到新疆,遇到这些孩子,是她和孩子们的缘分。
暖色的窗帘、软软的小床……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王彩红还亲手给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们打造“爱心小屋”。
她的这份深深的爱,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王彩红的故事,正是山东援兵团老师们的一个缩影。在远离家乡万里的新疆,像她这样的援兵团老师还有很多。
“老师,你太温柔了,我喜欢上你的课。”山东援兵团教师、西山农场学校副校长周玉龙笑着说,这是山东援兵团老师常听到的一句话,大家都收到过当地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爱称”。
两年时间,新疆的校园里多了位山东援兵团老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山东爸妈”。
记者了解到,自年以来,山东省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遴选名教师到十二师支教,助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十二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远道而来,却亲如一家。
在十二师中学,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选派了1名校长、2名副校长、14名骨干教师,实行“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组团式帮扶,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头屯河农场学校,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选派18名优秀教师对口支援,其中4人任副校长。令人欣慰的是,援兵团老师来了之后,该校成绩跃居全师前列。
“我们援兵团老师的一天,基本是这样度过:从早上来到晚上走,全都在学校里,只要学生在,我们就在,办公室就在教室旁边,几乎一整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周玉龙说。
“援兵团的老师们自己也有孩子,家里也有需要照顾的老人。但是为了兵团的孩子们,他们远离家乡亲人,牢记使命、立德树人,舍小家、顾大家,令人感动。”山东援兵团支教教师总领队扈航说。
扈航介绍,两年来,山东援兵团教师探索实行“教学+教研+教管”帮扶模式,创新开展“教研室制、分班级制”教学,任教学生1.2万余人,开展各类教研活动余次,总课时达4.3万余节。
“咱们山东的老师们带着爱而来,带着责任而来,勇当泰山挑山工、天山军垦兵,有的课时量超过当地教师平均工作量20%以上,努力为十二师教育强师建设贡献力量。”扈航介绍,山东援兵团老师们所带班级成绩稳步提升,有的已由全年级倒数跃居领先水平。
永远“不关门”的课堂
“各位老师,我们的班级管理应从‘管’向‘理’上转变。”年12月29日,新的一年马上到来,山东援兵团老师周玉龙依然在忙碌,他正忙着给西山农场学校全校近50位班主任及德育干部进行培训。
“这是应学校的邀请,就如何正确处理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年轻班主任做的一个交流报告。”周玉龙说。
周玉龙风趣幽默,培训过程中,掌声时时响起,现场的老师们频频点赞。
这是山东援兵团老师们工作中常见的一幕。
两年来,山东援兵团的老师们不但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山东爸妈”,还创新“组团”帮扶,担起了当地新疆老师的教研任务,演绎了一场深深的鲁疆“师徒情”。
山东援兵团老师周玉龙给新疆老师培训。
“我们山东来的老师,课堂永远是开放的,我们欢迎当地青年老师随时进来听课。”周玉龙笑着说,山东老师的课堂不需要提前打招呼,随时可以“推门”听课。
记者了解到,在西山农场学校,这里还有9位和周玉龙一样,来自山东的援兵团教师。
秋季新学期,学校年新招来了30多位青年“特岗”教师,山东的10位老师们主动把帮忙培养新人的担子挑了起来,和当地老师结成了“师徒”。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山东教师拜师,我们也将自己的所知所见倾囊相授。”周玉龙介绍。
为了让青年老师快速成长,在“拜师”过程中,并不局限于“一对一”,而是创新性地实行了自由“点单式”组合,当地青年老师可以根据自身薄弱点,同时选择多名“师傅”。有的新疆老师一下子选了好几科的山东老师当师傅。
“来新疆4个多月,我们和学校的老师们像多年的老朋友、老同事一样,没有任何隔阂。”周玉龙笑着说,这段时间,山东援兵团的老师们也被当地老师扎根当地教育的坚韧精神所感动。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山东援兵团教育团队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同样在十二师的五一农场学校,山东援兵团老师们也在努力做好援疆人才“传帮带”工作。他们除了做好个人承担的分内教学任务外,每人负责帮带1-2名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培养了不少业务骨干。
用山东援兵团老师任衍龙的话说,这一年,不是在听课,就是在培训的路上。
“鲁疆相隔万里,我们希望能打造带不走的教师团队。”山东援兵团支教教师总领队扈航表示,这一批援疆教师以“组团式”改变了上一批的“顶岗教学”,实现“人才顶岗”向“人才帮带”转变。
两年来,山东援兵团教师团队实施“青蓝工程”,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推行“1+X”模式,一人带多人,推动援兵团教师和当地青年教师“师徒结对”余人次,采取共同备课教研、课堂研学听课、课后复盘总结等形式,助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扈航介绍,为了丰富“组团式”帮扶内涵,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首次从山东省教科院选派3名优秀教师专职从事教研工作,创新开展十二师教育系统第一次“三名”工作室创建、教师小论文大赛、小课题申报、“万人同上一堂思政课”等活动,有力提升了十二师教科研工作水平。另外,还首创大学生支教项目,从曲阜师范大学遴选三批51名硕士研究生到十二师实习支教,有效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矛盾。
“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不但遴选优秀教师在十二师支教,还输送十二师的教师到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进行学习培训。”扈航介绍,按照“组团式到山东跟岗学习”的要求,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首次选派8名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进行“组团式”跟岗培训。
“组团式帮扶,是传承山东教育援疆优良传统基础上的一次创新突破,能够将山东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点对点地带到受援学校,实现精准教育援疆。”扈航说。
跨越万里的“空中讲堂”
“手握住笔,对,右边的笔画要稍长一点。”年12月22日,新疆头屯河农场学校“国学讲堂”,一位新疆老师正指导学生练书法。
教室里窗明几净,孩子们手中执笔认真书写,空气中泛起一阵阵墨香。
新疆头屯河农场学校“国学讲堂”学生正在练书法
“这是我们的智能书法教室,很多书法资料都是山东的老师帮我们准备的。”这位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这几年,山东和新疆的课堂之间架起了“空中桥梁”,更多的文化和交流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作为教育大省,山东在教育援助方面总是不遗余力。
两年来,依托山东援兵团第十二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心,多所学校建设了“鲁兵网络课堂”,深入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远程教育教学。
新疆的老师和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就能在线听到来自万里之遥的山东名师授课。
事实上,为了这件事,山东援兵团的干部和老师们没少奔波,他们一个个电话,一点点联络,促成了这跨越万里的“空中讲堂”。
这一点,山东援兵团支教教师总领队扈航深有感触。
“十二师12所中小学校与青岛市12所中小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累计开展网络教学和教研培训余次,2万余名师生受益于山东名师的授课和讲座。”扈航介绍,山东援兵团还投入资金余万元,打造2所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和4个智能书法教室。
在援助中,心怀大爱的山东援兵团永远毫无保留。
众所周知,在济南,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是家长和孩子们“热捧”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去就读。
山东的名校和新疆的学校共同上课,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的努力下,兵团一中第十二师分校和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等学校结对共建,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援疆体系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努力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就这样,两年来,山东援兵团教师团队聚焦资源共享,打造了令人点赞的“互联网+远程教育”品牌。
如今,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传来,十二师以“互联网+远程教育”为特色和优势,成功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十二师中学“互联网+同步课堂”案例获评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天山脚下建起“孔子学堂”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在山东援兵团教育团队支援的西山农场学校,有一处别样的“风景”——山东援助资金建设的栆韵阅览室。
在这个特别的阅览室中,许多代表中国数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诗句整齐排列在天花板的顶灯上,格外引人注目。
西山农场学校中,山东援助资金建设的栆韵阅览室
“这里全天开放,孩子们可以随时进来读书,是特别受欢迎的一处书香小天地。”西山农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秦月菊说,这个阅览室以天山泰山为主题,将两地优秀文化交融在一起,寓意着鲁兵两地同根同脉同伴同行。
从泰山脚下,到天山脚下,记者注意到,这样的“文化润疆”项目处处可见。在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的支持帮助下,当地多所学校都建起了“孔子文化广场”“国学讲堂”“孔子学堂”等。
扈航介绍,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傅永聚、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勇等余位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儒学名家等到十二师送教讲学,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鲁兵两地交往交融。
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还依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兵团山东商会、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等力量,开展“鲁兵情深齐鲁书香”“海洋书籍进校园”等捐赠活动,累计捐赠价值70余万元的图书、光盘、学生生活用品,建立了兵团第一所校园儿童绘本馆—齐鲁绘本馆。
令人欣慰的是,在刚公布不久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公示名单中,十二师6所学校入选。
在乌鲁木齐,一份来自山东的“温暖”奖学金,也给当地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了解到,年以来,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每年设立60万元“泰山教育基金”,奖励十二师名优秀教师、名优秀学生,重点对家庭困难师生、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帮扶,受到了当地师生和群众点赞。
两年,多天的努力付出,日日夜夜的牵挂与守护,山东援兵团的老师们一直默默努力着。
令人欣慰的是,天下脚下的校园中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
“在山东援兵团教师的参与和见证下,十二师整体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示范县,全师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由年全兵团第3名跃升到年第2名,在全兵团独树一帜。”扈航介绍说,未来,山东援兵团教师们还将继续努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打造山东教育援疆品牌,描绘山东教育援疆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