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
花费20元钱,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学”完一门大学课程,还能获得一个高分,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
但随着在线教学,尤其是慕课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前的不可能已慢慢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学习方式”——刷课。
4月初,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严禁通过非法软件或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人工或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取学习记录和考试成绩的“刷课”“替课”“刷考”“替考”行为。
相关行为一经查实,涉事学生将被取消课程成绩,并视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学籍等相应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
“怎么会没时间呢?麻烦而已”
就在《意见》下发的前不久,《天津农学院学报》刊登了一篇针对大学生“刷课”行为的调查研究。
研究者对超过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完成网络教学任务时是否刷课”的问题时,有32.36%的被试者表示全程都在“刷课”,57.18%的被试者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刷课行为。仅有10.46%的被试者全程没有“刷课”。
“这说明,大学生的刷课现象已经到了必须被重视的阶段。”研究报告如此写道。
在全国范围内,有统计显示,仅在至年,国内购买“刷课”服务的学生就超过万人,“刷课”数量超过0万科次。
需要指出,前述调查中所指的“刷课”并不单纯指付费刷课。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在学生‘刷课’的问题上,目前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