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当记者走进余姚梁弄镇横路村时,看到四明山耕生态农场负责人王文艳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坐在村口大树小酒馆的幕布前,边围炉闲聊,边等待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三农群英汇》开播。
《三农群英汇》聚焦“三农”领域执着坚守、开拓进取的耕耘者,展现他们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的精彩故事。这期名为《返乡“小白”的生态农场》的节目,主角正是涉足农业尚不满一年的“新农人”王文艳。
去年3月,和旅游打了20年交道的王文艳积极转型,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办起了生态农场。近一年来,这个坚持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激素的“四不用”农场产出了山涧米、鲜食花生、日本春香等近30种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舌尖,也把健康的生活理念印在了市民心头。王文艳还在农场周边陆续落地了四明手作非遗体验馆、三平方咖啡馆、村口大树小酒馆等个性空间。
当晚8点25分,节目准时开始。“筱林队长来了,我们的男一号!”王文艳指着大屏介绍。拥有丰富农事经验的张筱林是农场生产队队长,负责亩土地的种植、浇水、除草等工作。记者看到张筱林手上缠着胶布,70岁的他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田,春节假期也不例外。
随着镜头的推进,大伙儿的思绪被拉回到去年9月。台风肆虐时,即将收获的水稻大片倒伏,还因为不施农药导致二化螟等虫害肆虐。“和农田打了20多年交道,还是第一次碰到坚决不打药的老板。”张筱林感慨道,“那段时间是很难的,好在后来用了捕虫灯、生物菌剂等办法,最后水稻的亩产量有斤,米的口感也很好。”
在这个由23人组成的团队中,王丽珍被称为“后勤大总管”。“经历了高温、干旱、台风、冰冻等‘组团袭击’,我们没有被打垮,而是积累了满满的经验,团队成员经过磨合也变得越来越默契,相信新的一年四明山耕会更好。”王丽珍说。
节目结尾,王文艳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朴素而真诚的心愿:“希望通过生态农场这个平台,加上我们的设计、包装和宣传,帮助更多人享用到更好的农产品。”融实践农业、农产品加工、自然教育、目的地旅游、自然康养、地域乡土文化等六大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项目,正等着王文艳和她的团队一一落地呈现。眼下,农场内大片郁金香种球和油菜已经完成栽种,在花海中喝下午茶的惬意时光,就在不远的春天。
来源: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新莓汇正能量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