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东北新闻网
不是临床就是科研,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的日常太过枯燥,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选择,投身重症患者救治和重症医学发展。
从事重症医学工作16年来,丁仁彧参与救治上万名危重患者,被誉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他还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在危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丁仁彧主动请战,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重症医学专业名队员医院东院区80张重症床位,集中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在武汉抗疫一线的56个日日夜夜,丁仁彧带领的辽宁医疗队第一个实施气管插管技术,第一个实施血液净化技术,第一个实施ECMO技术,不抛弃、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把病人救过来,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得到救治。
其间,最令丁仁彧难忘的是35岁的新冠急危重症患者小飞。小飞刚到丁仁彧接管的重症隔离病房时,病情比较危重,当时有双肺的“磨玻璃”阴影,而且病情进展特别快,很快就出现白肺,后来又出现气胸。丁仁彧和队员们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和特护小组,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硬是将小飞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谈及最初选择学医这条道路,丁仁彧坦言是为了守护家人健康。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后,丁仁彧才体会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作为ICU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间的患者,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怎么把病人治好,包括做科学研究、开展新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丁仁彧说。
这些年来,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直坚持临床、学术和科研全方位发展的理念。丁仁彧所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脓毒症DI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和引领了国内相关研究,并将相关理念以及研究成果在国内推广。同时,他们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肝素治疗脓毒症的研究等。目前,他们正在打造辽宁重症医学平台,将辽宁省重症医学科互联互通,可以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以及临床科研等工作。
“作为一名重症医生,必须有牺牲奉献精神。”丁仁彧进入重症医学科的第一天,他的导师马晓春就这样告诉他。
何谓奉献?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丁仁彧的体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救治患者随叫随到,哪里需要到哪里。
年,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第十一个年头,当他得知医院急需重症医学科专家支援时,立即报名。援疆一年,他不仅带去了先进的诊疗技术,带领团队救治重症患者余名,还用自己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重症医疗队。
荣誉源自付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日前,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全社会发布年“最美医生”名单,丁仁彧榜上有名。
面对荣誉,丁仁彧说,对他来说,荣誉更多是一种激励,让他时刻鞭策自己要做得更好。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挽救更多重症患者,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