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非凡成就,蕴藏深刻启示。如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三季)”《以“理”服人:十年的十个“为什么”》。十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十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究非凡成就背后的“中国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郭威,为我们讲述为什么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郭威。
当谈到中国经济奇迹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可能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速度”这个关键词,“中国速度”的确深入人心,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头40年,中国始终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9.5%,远高于世界同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这几年,中国依然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GDP规模快速增加。
因此,我们时常以“中国速度”来描述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特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不是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够了呢?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只追求速度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我们既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既然要发展,我们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判断,表述虽然简约,但内涵绝不简单,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高速度更加强调总量的提升,高质量更加强调结构的调整。第二个层面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平时,可能很多人会将两者混淆使用,但绝不能划等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简单来讲,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提升,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所表现出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这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无一例外,都是从质量层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假如一个国家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风险不断积累,比方说房地产的风险,比如说资本市场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等等,那么这不能称之为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果不是贫富差距日益的缩小,而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那么这也不能说实现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已经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好,都是必须要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带来的不可持续问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发展实践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内在要求。二战结束后,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显示,只有13个经济体成功地成为了高收入经济体,即使有一些经济体曾一度跨过了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但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很快出现倒退。因此,从统计上来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比如巴西。一谈到巴西,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可能会想到精湛的足球技艺,可能会想到热情的桑巴舞蹈,也可能会想到神秘的亚马孙河。实际上,巴西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同样非常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