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马玉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为落实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战略部署,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将主题定为“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期联合完成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也在服贸会“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上发布。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张琦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专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发经贸格局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变化,赋予全球化新内涵、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变化: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发展观察: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使全球经济正经历的深刻调整变革加速变化,世界经贸复苏具有不确定性,对中国贸易格局有什么影响?
张琦: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服务贸易造成很大冲击,在旅行等依赖人员跨境流动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更为明显。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全年服务贸易同比下降15.4%,是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从另一方面看,疫情之下,多国政府采取防控措施,更多的线下需求转为线上,也加速了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进程,突显了数字贸易的韧性。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增速虽同比下降1.9%,但受冲击程度显著低于服务贸易(同比下降20.0%)和货物贸易(同比下降7.5%)。
近年来,数字贸易推动全球服务贸易深刻变革。一是拓展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在全球数字经济持续渗透、数字化转型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的线上研发、设计、生产、交易等活动日益频繁,极大促进了数字贸易发展,催生了远程医疗、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为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和新型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数字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近年来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稳步增长,年规模达3.13万亿美元,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从年的48.1%提升至62.8%,年一年就提高11.6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贸易规模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发达国家占据8席,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印度。
四是数字贸易将推动全球价值链发生深刻变革。数字贸易降低了全球价值链中的通信、运输、物流、匹配和验证成本,有助于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价值链不断延伸。同时,数字服务逐渐渗透进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成为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
中国发展观察:服务数字化快速推进,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新动力,跨境电子商务、数字服务贸易、商业存在等数字贸易方式快速发展。那么,如何把握传统贸易和数字贸易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
张琦:与传统贸易相比,数字贸易的突出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贸易方式的数字化,二是贸易对象的数字化。
关于贸易方式的数字化,是指面向贸易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源于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及由此催生出的跨境电商,以及在线广告、数字支付、智慧物流、线上展会、智慧监管等。同时,通过在线交付,促进各类服务贸易,特别是文化、娱乐内容、教育、研发等领域实现跨境服务提供。
关于贸易对象的数字化,即以数据形式存在的要素和服务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交易对象,大体分为三类:ICT服务的贸易,包括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信息服务、软件复制和/或分发的许可证等;ICT赋能的其他服务贸易,包括数字金融、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工业互联网等的数字化服务贸易;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要素的跨境流动。
中国发展观察:“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我国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和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数字贸易的进展情况如何?
张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贸易开放发展。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改革和开放”“加快数字贸易发展”。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作用”“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推动数字贸易快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近十年,我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基本实现翻番,从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年的.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五,年平均增长率达6.6%,增速在主要国家中位居前列,数字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6.7%提升至44.4%。美国凭借数字技术和产业的绝对优势,拥有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超大型跨国企业,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9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爱尔兰凭借税收政策优势,吸引众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全球或欧洲总部落户,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各地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积极探索推进数字贸易发展。不少省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加快数字贸易开放试点探索、建设数字贸易先行区或示范区作为重点任务,并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建设高能级数字贸易平台、优化数字贸易发展生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北京市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类型最多、层次最高的数据资源,云集世界强最多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北京年发布《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实施方案》,率先推动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包括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管理的试点试行工作,积极推动6项增值电信业务逐步开放,吸引汇聚数字贸易企业,积极打造“贸易数字化示范区”,数字服务贸易占服务进出口的比重从35%提高到50.9%。
上海年发布《上海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年)》,提出打造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将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的行业应用、跨境电商作为数字贸易的四大主要领域,将城市数字化转型与贸易数字化发展相结合,建设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交易促进和合作共享中心,汇聚中外跨境电商平台,—年上海数字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高达9.1%。鉴于跨境数据流动的重要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建立数据保护能力认证、数据流通备份审查、跨境数据流通和交易风险评估等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浙江年在杭州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十三五”时期跨境电商年均增长35%,产业集聚、政策优势突显;年印发《浙江省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并实施,年全省数字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7.7%;年6月发布《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预计到年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提高到1万亿元。
海南以建设自由贸易港为契机,积极发展数字贸易,着力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吸引集聚创新资源和平台企业。而且,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在确保数据流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数据领域开放,创新安全制度设计,实现数据充分汇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允许实体注册、服务设施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的企业,面向自由贸易港全域及国际开展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并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面向全国开展业务。
中国发展观察:作为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将助推全球数字贸易时代的到来,而贸易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将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壮大。如何看待全球和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张琦:作为数字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在拉动消费提升,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发展最快的一种国际贸易业态,至年,跨境网购占网购总人数比重从20%上升至25%。新冠肺炎疫情下,其进一步加速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规模上,目前我国是全球电子商务零售额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B2C)出口国。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显著高于货物进出口增速。趋势上,贸易伙伴不断增加,欧美仍是最主要市场,同时不断加深与“丝路电商”合作,新增46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产业发展与监管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超过个综试区。例如,北京依托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推进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免税保税政策相衔接、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等试点工作,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年,北京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超过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85%,其中,网购保税进口额超过27亿元,是年全年总额的余倍。年7月启动B2B出口监管试点工作,当年B2B出口额超过3亿元。
新挑战: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相对滞后,各方分歧明显
中国发展观察: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有喜有忧,数字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张琦:数字化转型和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发经贸格局变化、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赋予全球化新内涵、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各国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与隐私保护等,不断强化自身监管,对数字贸易开放发展的制度环境与监管协调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策调整叠加全球治理博弈,数字贸易规则已成为经贸谈判的重要议题。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在全球经济恢复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相对滞后,多种路径、多个平台并行,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呈碎片化态势。多边谈判,如全球电子商务谈判;诸边磋商,如全球服务贸易谈判(TISA);区域及双边自贸协定中的电子商务章节或数字贸易章节;专门就数字贸易签订双边或区域协定,如美日数字贸易协议、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协定(DEPA)等。未来,加强国际协调磋商、推进规则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紧迫性更为突出。
目前存在较大分歧的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跨境数据流动。各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