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永远的红飘带——百年红色农信史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自即日起,《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推出“永远的红飘带——百年红色农信史”,以农信岁月为“经”,以农信史实为“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信事业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
一部农信发展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进史,在百年金融发展史中留下了极为悠久、极为珍贵的历史印记。
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建立萧山衙前信用社,到苏区政权直接创办的红色信用合作社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再从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信用社,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直至如今的近家农信机构、8万多家网点,真正实现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农信社从一建立起,就带有“姓农、为农、兴农”的基因,最早信用社的建立是抑制高利贷,服务百姓、支持生产,到如今支农支小,践行普惠金融。百年来,农信社一直“以百姓心为心”,无论经历了怎样的“雄关漫道”,服务“三农”的革命旗帜从未褪色。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84万农信人重温百年峥嵘岁月,坚守“为农”初心使命,凝聚前行精神力量,正是“永远的红飘带——百年红色农信史”推出的初衷。
史海钩沉
“存一元”入社“零利率”放贷
——衙前信用社创办
年9月,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不久,萧山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在当地的东岳庙正式成立,发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还民主选举了以李成虎为首的6位农协委员,并进行了争夺养鱼权、对抗米行、油菜籽事件等一系列的经济斗争,书写了党史上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创办了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
衙前农民协会日益扩大的革命运动使地主阶级惊恐不安。12月18日,反动当局派出全副武装的官兵包围了正在衙前东岳庙开会的农民协会联合会会场,逮捕了在场的农协委员,搜缴了农协委员名册。12月27日,农协主要领导人李成虎被捕,衙前农民运动惨遭镇压。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在此背景下,衙前农民协会重新恢复。鉴于年衙前农民运动失败的教训,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斗争策略,建立属于农民阶级自己的经济支持机构和资金借贷机构,抵制地主豪绅的盘剥,衙前农民协会遂于年正式成立衙前信用合作社。信用社成立时,办公地点设在了衙前东岳庙内。当时农会利用东岳庙的西侧屋作为办公室,信用社就在农会的办公室内办公。
图为衙前信用社旧址。民国13年()初,由中共早期党员沈定一发动组织的衙前信用合作社成立,办公地点在衙前农民协会会址东岳庙内(现为衙前革命历史纪念馆)。
领导成员由农会推举副会长金如涛、李张保和佃农卫炳贤三人组成委员会,又由委员会互推金如涛为主任,聘请农会干事高东莱兼任信用社干事,负责记帐和调查等内外勤工作。
当地农民对宗教迷信较重,用于迷信方面的浪费也较严重,农会便以此为题开展宣传教育,提倡破除迷信,提议节制迷信浪费,节约开支,要求每户存入信用社一元,作为借贷基金,响应者甚多,共收到此项存款元,解决了初始基金,信用社得以初创成立。
但若要解决数以百计的社员资金贷款困难,仅靠社员缴入的基金,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农会想方设法筹措信贷基金。一是将没收祠堂庙宇的财产交给信用社。据当年农会干部回忆,以衙前东岳庙和坎山周家宗祠的没收财产为最多。农会将没收所得粮食的大部分救济贫困会员,将没收的现金,大部分拨交信用社作借贷基金;二是向浙江大学所属劳农学院借款元,作为信用社的借贷基金。当时劳农学院在衙前驻点推广优良蚕种和新法育蚕,得到农会的大力支持,所以劳农学院同意无息借给信用社。业务开展后,信用社的入社农民逐渐增多,按当时农会划分的成份,其中自耕农为11户,半自耕农户,佃农户,其他20户,总共户。
图为来源于《萧山县金融志》的衙前信用社影像资料。
存续期间,信用社主要开展贷款业务,贷款的手续简便,一般是由借款人邀同小组长或另一社员陪同到信用社提出口头申请,经信用社委员或农会会长认可,即由陪同前来的组长或社员作见证人,在借据上分别盖印,个别的还需经调査后再决定。信用社设有两种凭证:一是基金收据,二是借据,均是刻写油印,需用时开立,清账时交还,账簿则分组设立(一般以自然村为一组),共设28本账簿,平日挂于墙上,账目公开,任何人都可翻阅。信用社也没有另设库房,平时将整数现金,交本街王大兴杂货店保存,收付凭折,不计利息。信用社的委员和干事均为义务职,办公用品向农会支领,因此没有任何行政类费用支岀。
信用社建立的宗旨就是要帮助社员解决资金困难,免受地主官绅的高利贷盘剥之苦,主要开办简单的借贷业务,资金来源无息,贷款也不计利息。据相关资料记载,截止到年9月30日,衙前信用社共有借入资金元,放款总额为元。贷款用途以生产为主,个别用于口粮、修屋、甚至丧葬的,经农会会长或信用社主任特准,也予适当的解决。贷额一般是每笔3-5元,超过10元是极个别的。贷款一般都是到期归还,个别有特殊困难,经农会会长或副会长同意,亦可展期。
后来随着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展开猛烈、残酷的镇压,衙前信用合作社也在逐渐收缩业务,到年底前贷款巳全部收回,基金退还,借入款也分批还清。年初正式停办。
中国共产党创办衙前信用合作社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调动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这充分说明在农民协会的体制下,建立属于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形成为农民大众服务的金融体系,开展低息借贷进而独立自主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以后革命根据地金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昭示着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金融体系相抗衡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金融体系即将到来。(摘自: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
感悟初心
在“金融为民”使命中接续奔跑
□浙江萧山农商银行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云龙
年创建的衙前信用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其建立的宗旨就是帮助社员解决资金困难,免受地主官绅的高利贷盘剥之苦,主要开办简单的借贷业务,资金来源无息,贷款也不计利息。可以说,衙前信用社就是为解决农民资金困难而生的,因此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积极响应。
历史告诉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跨越近一个世纪,衙前信用社当年播下的信合火种,带着造福百姓的使命,燃遍之江大地。如今的萧山农商银行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进程中,成为了“做业务最实、与民企最亲、离百姓最近”的银行。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全力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变化的是产品服务与管理模式,不变的是支农支小支实的初衷。我们始终牢记,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时时造福人民,聚焦主责主业,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切实围绕涉及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主动问需于民、认真问计于民,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推出的每一项服务都使我们和政府、企业、百姓的关系更为紧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传承先辈们的意志和精神,今天的我们在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有情怀的全国一流社区银行的道路上接续奔跑着。实干、担当、创新、奉献……这些先辈们身上的闪光点,也照亮着今天的我们,提醒着每一位金融工作者牢记金融为民初心,践行普惠金融使命。我们深知责任在肩,唯有脚步坚定、风雨兼程。
薪火相传
传承红色初心践行普惠金融
——走近今天的萧山农商银行
年,为解决贫苦百姓钱米等借贷问题,早期共产党员沈定一在萧山衙前发起设立农村信用社,从此萧然大地播下了信合火种。
萧山农信沿着97年前的红色足迹,从年初创设农村信用社,到年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再到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萧山农信始终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坚定“向实、向小、向内”的发展方向,主要业务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前列,成为“地方金融排头兵、农村金融主力军、普惠金融引领者”。
不忘红色金融普惠为民的初心。该行高举普惠金融大旗,“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基本建成,所辖家分支机构,约占全区银行网点总数的近四成,设立家丰收驿站和个便民服务点,拥有对公客户7万余户,个人客户万余户,与萧山户籍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口的总数相当,实现“每镇有支行、每村有网点、每人有账户”。作为乡村振兴主办银行,该行持续深化省市区三级联动信用村镇建设和“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覆盖萧山区全部行政村,评定信用农户18.8万户,授信.79亿元,确保每年每村捐赠共建资金不低于8万元,10年累计捐赠已达10.91亿元,提前两年帮助萧山完成杭州市消除薄弱村目标。去年底与区农业农村局升级打造“党建引领政银共建新农村”活动,计划“十四五”期间投入亿元支持涉农经济主体和乡村企业发展,继续捐赠8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在推动乡村善治、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上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强化帮扶“三农”数字化手段,以低门槛、广覆盖、全线上的“农易贷”为抓手,依托大数据进行“无感授信”,推进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全覆盖;以丰收互联APP为依托,实现贷款全流程线上化,农户“一机在手、一呼而应、一点就通”。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9亿元,个人贷款客户28.33万户,覆盖率达73.92%。
当好红色金融支持实体主力军。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该行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要求,先后推出“复工贷”“开工贷”“小惠贷”和纯线上“小微易贷”等产品,调整符合资质和担保等要求的客户授信期限最长可至5年,优化授信审批流程,下放授信额度和利率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授信资料,将小微企业平均融资速度从5天缩短到3天,全方位助力企业复工达产,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保障医疗防疫和生活物资生产供应企业的需求,50亿元贷款规模专项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全年公司贷款增加84亿元。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共发放人行专项再贷款71.73亿元,为户企业延期还本48.75亿元。实施减息让利,对新增普惠小微贷款免息万元,对户客户减息万元,分别占全区的46%和33%。对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98BP,共让利2.4亿元。同时,该行聚焦支持智能制造,积极响应萧山区打造“新制造中心”战略部署,在-年为萧山智能制造和有机更新项目新增亿元的融资支持,积极对接区政府认定和推荐的智能制造和有机更新的名单内企业,提供资金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三优”支持。顺势推出“人才贷”,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服务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计划。
做实红色金融为民办事急先锋。全面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办事服务“一站式”达成,扩大民生代理范畴,实行基本结算业务、非基本结算业务及卡业务等25项业务免收服务费,代理发行市民卡96.42万张,占全区代理行发卡总量的近92%。依托点多面广办理水电费、数字电视费、社保、燃气等18项民生类代理业务,年均办理1万件以上,推进“政银通”便民便企服务,推出1年半已代办政务事项50万件,独家代理萧山区和钱塘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银行扣缴签约工作,累计签约45.71万户。该行还代理萧山区“亲清在线”惠企政策平台和“民生直达”惠民补助政策平台和财政公共服务平台的线上兑付,试点代办退休“跑零次”,在营业场所试点布放征信记录查询和政务综合服务自助机,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提供“支付+溯源”金融支付服务,相关工作获区政府“跑改办”肯定。有序推进金综平台运用,上架“小微快贷”等10余款产品,开通“续贷”业务及“双保”(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快捷贷业务,已授信笔18.09亿元。利用政务网推进抵押网办业务,通过“浙里办”APP、支付宝等平台查询功能深入推进“无证明化”工作,取消客户提供证明事项17个,进一步深化“减证便民”。同时,双线建设社区银行,丰富业务办理渠道,线下建立“一区一站一岗一团队”服务框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线上则通过手机银行、企业网银、自助设备、电子支付等渠道,以及建立社区商圈异业联盟等来拓展金融服务场景,还从“金融+邻里、教育、健康、创业、生活、交通、共享、智能、治理”等出发参与瓜沥七彩小镇未来社区建设。
做大红色金融银企互动朋友圈。合作深化“红色互动”,分别与萧山区和钱塘区联合发文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15个镇街、个行政村(社区)、48家企业、37家群团签订各种形式的党建共建协议,并开展各类合作。与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合作推出“51惠工卡”,助力“”人才共育工程;与区妇联签订“青莲丽人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等。发动党员深入开展民情双访,摸清民营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积极予以支持,深度参与乡村治理,推出“五和众联美德贷”,提供村级财务“无现金收付”等金融服务,助推清廉村社建设。该行还十分热心助力公益事业,建立0万元“留本冠名”慈善基金,每年向区慈善总会捐献基金增值收益共万元用于困难军人与困难民警的救助帮扶;常态化参与萧山区“春风行动”和无偿献血活动,另出资万元冠名“春风困难职工帮扶”项目。年,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区慈善总会捐赠万元,员工自发捐款捐物近30万元、参加志愿服务人次,冠名成立0万元乡村扶贫帮困基金,获评萧山区“慈善突出贡献企业奖”。
“十三五”时期,该行坚持红色金融普惠导向,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到年末,全行资产.45亿元,成为全国第18家资产规模超亿元的农商银行。各项存款.22亿元,各项贷款.56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全区的29.10%和22.49%,均列全区首位,牢牢站稳“地方小冠军”地位。五年缴纳税收28.82亿元,获评“杭州市纳税贡献突出企业”。数次列全省农信系统分层分类考核A类行第一名,多年排全系统综合实力十强银行首位;先后获得“全国金融系统党建创新成果‘十佳案例’”“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网点”和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单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大奖”“文明企业”“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等荣誉。
衙前烽火,熊熊燃烧。钱塘江畔,红色故事未完待续……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萧山农商银行将坚守红色金融普惠为民的使命,坚定党的核心领导,在上级监管部门、省农信联社和地方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深入推进大零售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新模式,全面实施“”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畅通“三农”客户融资渠道,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有效结合,深化“走千访万”等工程,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三治融合”,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行动计划,增强“造血”能力。繁荣乡村文化,扩大金融基础知识普及覆盖面,做好反诈骗宣传,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运用。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践行绿色金融,全面提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三农”、民营小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持续不断传播红色金融热度,为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板,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做出更大贡献。
(鸣谢: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浙江萧山农商银行)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主编/刘小萃责编/胡宏开制作/吕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