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是根本提高质量是关键
——浅谈在对口帮扶中关于高原医疗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作者:黄平,北京援青干部,北京市卫生和健康监督所四级调研员,现任青海省玉树州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由于受历史、地域、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青藏高原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相对紧缺。从多年对口医疗支援实践来看,要想有效破解高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下大力培养人才是根本,不断提高质量是关键。下面,就如何利用对口医疗支援来扎实做好新时代高原医疗人才的培养工作,浅谈几点看法。
探索新机制,促进医疗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一是在培训方式上狠下功夫。把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订单式培训、跟班学习、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受援地医疗卫生技术骨干的理论水平。二是在服务手段上狠下功夫。通过“派下去”“请上来”“手拉手”“结对子”等多种服务手段,采取教学查房、手术带教、学术讲座、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形式,医院培养一批实操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使其人员队伍更趋合理,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原医疗人才队伍,提高当地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在管理建设上狠下功夫。从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等全方位入手,通过“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等方式,充分发挥医疗专家的专长和团队优势,将援建地区医疗系统的优良传统、成熟经验、先进理念带到受援地,医院管理、重点学科帮扶,医院整体的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管理水平。
构建新高地,发挥好医疗帮扶“孵化器”作用。一是用心优化“组团式”帮扶模式。以“引进来、走出去、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采取“院长+科主任”“科主任+专家”“组团式”与多学科等“五结合”模式,派驻专家涵盖多个学科,每月有多名专家驻点,全方位、医院,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二是用情完善交流挂职机制。多举措、多渠道引入交流挂职人才,积极构建广阔舞台,大胆将其任用至重要岗位,磨砺锻炼人才。长期有挂职院长、副院长,其余专家均为相关科室执行主任,既指导业务,又强化管理。除了常驻专家以外,不定期派出短期专家带领团队帮扶指导、做手术示教等,强化相关工作,极大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受援地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或科室主要负责人赴援建地医疗机构挂职,学习医疗机构先进管理知识,医院管理能力。三是用力做好柔性引才引智工作。高起点打造“梧桐园”,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采取项目结合、聘请顾问、专家流动课堂等方式,协助授援地柔性引进卫生健康专家,轮流到市县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培育本土医疗技术创新团队。援建地向受援地医疗机构在内、外、妇、儿、急诊、医技等临床主要科室持续派出专业精湛的医生进行帮扶,把一个方向或一个学科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起来。
打造新亮点,形成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梯队。一是有效加强对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援建地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医院均有自己的优势学科,结合专业特点,聚焦系统的学科建设、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科室管理三大工作重点,医院科主任和学医院进行学习深造,这医院本科室的发展,提高本科室业务水平,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不断提升核心业务骨干的素养。业务骨干是科室临床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未来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每年定期选拔好学上进、业绩突出、敢于担当的业务医院进修学习。学习的重点要围绕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医学前沿知识的拓展,并依托培训单位,参与各学科学术会议交流,从理论、实践、科研等多方面提升核心业务骨干的整体医学素养。三是着力抓好专业医师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中-低年资住院医师,虽有一定临床经验,但临床思维尚不完善、临床经验不足,这部分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援建地医疗专家,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手把手”带教和指导,在定期的下乡巡诊中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医院承担着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实习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无临床经验、尚未形成系统的临床思维,援建医疗专家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开展定期理论授课,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通过临床带教、床旁教学,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当地培养后备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