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过程里,无论干什么都有那么多的选项,yesorno,AB还是C,把每一个自我淹没在无边无际的考量和不安里。那些选择的重量会让你怀疑,按下选择的这只手能承受它带来的后果吗?是不是应该保持默认,接受父母建议,过上别人帮你规划的生活,才会过上更轻松一点的日子?但那样的话,你自己又在哪里?
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你要一直选来选去的?为什么要在不同的鞋,不同的衣服,不同的家具,不同的住处,不同的生活方式里选择,选择,选择?为什么你闭眼点击下一步,为什么不轻松地接受命运安排给你的默认选项?你每一步去精挑细选就是对的吗?你又怎么知道?
我们和自如海燕计划想一起帮你找到你自己的回答。我们走出办公室,寻访了一批在18岁到24岁的人生转折期里面临选择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就是你身边的同学或对桌新来的同事,他们的忧虑与困惑一点也不比你少,但他们都在无数可能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姿态与方式——希望你也能。
加文今年大三了,他像曾经的学长学姐那样开始了实习生涯,每周一、二、五,他在一家金融公司实习,做投资顾问。早上八点起床,九点半赶到公司。忙的时候从早晨9点半干到下午6点半,中午就在楼下随便吃吃。折腾回学校时往往已经很晚了,但目的地仍不能是宿舍,书包里的作业还在等着他,自习室才是他要去的地方。
清晨的陆家嘴人潮汹涌,加文也学着加入其中,没人怀疑他所拥有美好未来,除了他自己。在地铁里偶尔抬起头来,他看看四周的上班族,偶尔会想,就是这样了吗?
此时,北京昌平,天气阴。
虽然是周六,但闹钟还是一如既往响起。醇醇抱着一大筐衣服赶到政法大学校区里的洗衣房。因为一个楼层只设有一台洗衣机,她为了省点时间,只能早早排队,牺牲些睡眠。
处理完生活杂事,醇醇赶紧往图书馆赶。她参加了学校的民乐团,每周六下午会有排练。但除开这半天,周末其余的时间都能完全属于自己。想着书包里的那本《公司法论》,她一阵激动。醇醇喜欢法学理论,仅仅是弄明白那些道理就让她很快乐,只可惜常常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好好读书。
醇醇自习室是醇醇想去但又没时间去的地方偶尔得空的时候,她也会觉得好笑,太多课程、太多小组作业,竟然让她感到没有时间学习,来之前真没想到,大学是这样的。
自由的代价:从大一开始,就得做出选择
虽然不喜欢别人这么说,但外人看来,加文是那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一路顺风顺水没什么挫折,在学校,老师同学也都挺喜欢他。
加文刚进大学时,加文还怀抱着科研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科研工作是最神圣的这样的句子从心里往外冒。但枯坐在实验室里,看着烧杯中的转子搅动起漩涡旋转,加文对自己曾经的一厢情愿感到一丝怀疑。如果现实中也有分院帽,自己就会成为格兰芬多的一员么?也许自己属于赫奇帕奇,只是被格兰芬多的光环所吸引了。
但现实并没有给加文太多时间。大学搞通识教育,大一的时候大家被并入一个理科实验班,大二的时候再做分流,进入物理、化学、材料等等专业。选择从大一的第一个寒假就迅速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那一整个寒假加文都在想同一个问题:那我以后读什么专业呢?这个专业我读完有什么工作可以选择?实验室的生活并非他所喜欢的,而社科类的专业他虽然喜欢,但一个习惯了解题的人又觉得自己不太适合。
假期结束后,加文仍然毫无头绪。最终他决定转入管理学院,更换另一个未来。
相比起加文在专业道路上的千回百转,醇醇没有那样的犹疑,她从很小的时候就确定将来要读法律了。
小时候和妹妹起争执,家里人从来都不站在她这一方,但她坚持认为自己有理,有理就要讲理,家里人气她:那你就去做律师啊!律师这个职业就在醇醇心里扎了根。我就是一个要讲道理的人,如果我站道理这一方,那我希望你站我这一方。
法学还真是个职业讲道理的学科。虽然刚进入学校时还有点没着没落,但醇醇现在已经确切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和加文一样,从进校开始,摆在她面前的就是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光本科就有好几个法学院。为了有更好的长期发展,法大的同学大多选择读研。高考竞争激烈,研究生更是如此。保研的概率不到10%,考研的成功率更低。第三条路是出国,不过出国也得选,做实务还是理论研究,决定了去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
醇醇知道竞争很激烈。她给自己安排了一条出路,很细致:大一打辩论、练英语,锻炼自己口才和逻辑思维,大二参加模拟法庭,大三如果保研失利,就得决定考研或者出国了。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不要有闪失。在此之外,还有硬邦邦的专业课知识要啃。
她知道口才跟逻辑思维是自己的优势。想着未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她就望向它们,至少这是你能确定的。
消失的时间:为了让未来多些选择,就得被推着走吗?
最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