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开放大学罗小波
一、案例课程介绍
本案例课程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全球外交专业(GlobalDiplomacy)核心课程《协商的艺术》(TheArtofNegotiation),该课程为期16周,本期总共41位学生,1位责任教师、2位辅导教师,学生所有在线活动均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不多于15人,共三个学习小组,责任教师负责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不直接参与在线活动的组织和辅导。
二、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过与该课程责任教师SimonRofe深度访谈,以及对课程在线教学过程的深入、全面观察,发现本案例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在线学习“五阶段”模型(Five-stageModel)及深度学习理论。
布鲁姆将认知目标分为六大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识记和理解对认知水平的要求较低,而后四大层次是较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深度学习所要发展的关键能力。深度学习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美国学者EricJensen和LeAnnNickelsen提出了深度学习路径(DELC),将深度学习过程分为七个步骤(图1),其中第六步“深度加工内容”建立在前几个教学阶段之上。
“五阶段”模型是英国学者GillySalmon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图2),该模型主要包括途径与动机、在线社交、信息交换、知识建构和知识发展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帮助排除在线学习的技术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在线学习氛围,为之后的交互、协作以及高阶认知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信息交互阶段,通过设计交互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协作,学习社区初步形成;在知识建构阶段,鼓励学习者对课程资料进行批判性思考,引导学习者将学习和原有经验建立联系并在线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变得更有协作性,;在第五阶段,引导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应用到个人实践,并加以反思和评估。“五阶段”模型结合认知规律和在线教学特点,是本案例课程主要采用的活动设计框架。
图1DELC深度学习路径
图2在线学习“五阶段”模型
三、案例课程的特色
(一)基于“五阶段”模型的在线教学活动设计框架
“五阶段”模型的理念被映射到整个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中,主要包括6个主题学习活动以及10个话题讨论活动(见表1)。
表1基于论坛的在线活动
活动1“途径与社交”(AccessandSocialisation)对应“五阶段”模型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旨在让学生熟悉课程平台的各项操作,并建立与同学及辅导教师之间的联系,是论坛的破冰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在论坛自我介绍,并对非课程相关的日常话题发表观点,通常是非常大众且有趣的议题,比如谈谈你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此刻你所在的城市及窗外的风景等等。活动以小组化进行的方式使得同学之间更快相互熟悉,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关系网,有利于之后网上活动的展开。从图3活动1A组师生之间的交互网络图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以多轮次的方式与至少两位参与者建立了对话。由于是第一次在线活动,辅导教师在其中处于中心位置,他首先按照活动要求做自我介绍,并与同学进行互动,几乎回复了所有学生的帖子。辅导教师的积极回复和参与使学生感到被重视,鼓励了更多学生的参与。该活动不记分,但由于话题轻松有趣,辅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共有37位学生参与活动,占90.2%,总发帖数达到,帖子的阅读次数达次。
图3活动1A组师生交互网络图
活动2“信息获取”(InformationRetrieval)对应“五阶段”模型的信息交互阶段,要求学生熟悉数字图书馆的操作,并下载课程相关论文并进行评论。活动3、4和5对应模型的知识建构阶段,学生对指定论文进行批判式阅读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为活动6的课程论文拟定框架。以上四项活动均要求学生在完成和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对至少两位同学的任务做出评价,学生收到同学和辅导教师的反馈后再进行反思。活动6是期末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从9个主题中选其一进行分析论述,字数字左右,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这一活动对应“五阶段”模型的知识发展阶段。
(二)学习活动逐次递进,提供支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支架(scaffolding),通过外部支持或把复杂的任务分解,帮助学习者完成一开始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外部支持,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在线学习中由于师生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分离,在线学习活动成为连接师生的中心,因此活动的设计应在难度和可提供的支持方面综合考虑,以鼓励和促进学生参与,减少挫折感。
该课程6大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该理念,活动内容都是针对学习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展开,前5项活动都能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完成第6项大任务--课程论文,比如活动2要求学生登录学校的数字图书馆下载和阅读文献,活动3和5的文献评论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活动4的论文计划更是直接为最后的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这些字的小作业很好地帮助我养成批判性阅读文章的习惯,使得后面字的大作业变得不那么难以完成。”(匿名学生,来自学生问卷)
课程每周或每两周在论坛进行主题讨论(WeeklyTopic)活动同样也旨在帮助学生完成最后的课程论文,讨论的主题与课程论文的九大备选题目相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献或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与老师、同学开展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引导性问题(GuidingQuestions)和测验性问题(QuizQuestions),均为开放式。每周的话题讨论活动不作考核要求,但参与度较高,课程后台数据统计显示,60%的学生发帖,全部学生都参与浏览帖子,总共有高达次浏览量。
(三)以任务或问题为驱动,强调反馈和反思
六大主题活动均以任务为驱动,清晰且结构化,包含“目的”(Purpose)、“任务”(Task)、“回应”(Respond)以及“预期结果”(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