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0月19日电“此次评审领导高度重视,科室准备充分,健康宣教到位。”年9月15日,经过多日的筹备,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这意味着患者在这里就能够享受医院的同质化专科管理。
年,医院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原呼吸/神经内科独立出来单独成科。如今,科室拥有医务人员21名,开放床位53张,成为以呼吸慢病综合管理、呼吸危重症救治、呼吸康复治疗为主,集临床、医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
病房查房。医院供图
“在尹主任的指导下,年小叶医生治疗好了我的哮喘,是我的救命恩人,我祝贺叶建英医生斩获重庆地区一等奖,代表重庆到北京比赛。” 尹莉是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科主任,她对陈平印象十分深刻。“患者当时焦虑情况比较严重,患病多年他倍感煎熬,严重时晚上咳嗽一声都会害怕自己醒不过来。”尹莉说,为了治疗陈平的疾病,缓解他的心理压力,除了开展相应的药物治疗外,医务人员还会不断地与他进行沟通,帮助陈平建立信心。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陈平的疾病得到了控制,生活质量逐渐得到提高。
“常年生病,发展到后期连跨出家门都做不到,这对一个人来讲心理打击是非常大的。”在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如陈平一般的患者还有许多,在治疗过程中,科室医务人员也愈加意识到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每次都会反复和病人强调疾病可防可治。
年,为了更好给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打造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进一步规范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医院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组织成立了“呼吸之家”,年建立了 尹莉表示,患者家庭生活、工作经历的不同都会导致同种疾病产生不同的表现,医院将患者组织起来,让他们在群里提问、分享经验。通过这种方式,许多患者都走出了心理困境,后续的治疗也顺利许多。
专科护士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医院供图
规范化治疗延长患者生命长度
年的6月到9月,王华(化名)拥有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天内,他经历了从患病在床到能够再次下地行走。
一边扶着病房外的扶手,一边搀扶着科室医务人员,王华缓慢而坚定的行走着。看着地标上的数字逐渐增大,跨出的每一步对他而言都是生活的希望在重燃。
行走结束后,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在他的病程记录上,医生这样写到:患者咳嗽咳痰及喘累较前明显好转。运动耐量逐渐增加,目前6分钟行走全程完成,共行米,行走过程中无喘累加重及心率异常升高,血氧饱和度基本正常……
同为慢阻肺患者,王华的情况比陈平更加严重。糖尿病、血液肿瘤等疾病的缠绕让王华的身体不堪重负,整个人瘦脱了相,平时也只能依靠呼吸机来辅助呼吸。为了治好王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通过科室对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治疗,王华的病情在8月份得到了好转,而此时在外专修的呼吸康复护士也回到了科室,于是科室开始着手对他进行康复治疗。在专科护士的帮助下,王华从上肢训练开始,逐渐到能够在床旁站立,最后终于能够在病房外行走。
“我们很感慨,有时候真的要相信奇迹才会创造奇迹,你不相信你就无法去创造。而相信的基础是在于你已经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了,并且愿意全身心的投入。王老师现在也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到了。”尹莉说,那时科室在慢阻肺康复方面的治疗才刚起步,大家都认识到自己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义诊现场。医院供图
深耕专业还患者一个“畅快”呼吸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科室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创先争优,医教研齐头并进。双双妙手医伤解痛,还患者畅快呼吸,用专业的技术实力和精心的服务能力呵护每一位患者。
为了还患者一个畅快呼吸,科室全体医务人员不断努力,收获了一项项成果: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重庆市呼吸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肺结节与早期肺癌诊治管理云中心分中心……
年,借助城市医联体片区牵头单位,医院成为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管理项目“幸福呼吸”重庆地区牵头推广单位。同年,九龙坡区卫健委副主任在北京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大会介绍重庆经验。
作为执行科室,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系列活动:科室主任尹莉作为讲者通过中国建教协会直播平台进行了“幸福呼吸”远程教育培训;举办九龙坡区诊疗知识及简易肺功能技能大赛,同时深入社区进行指导,旨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提高慢阻肺诊疗知识,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治。
通过项目的开展,科室也得到了一些收获。科室护士杨芳芳获中国健促会举办的年慢阻肺治疗知识和技能大赛肺功能操作视频大赛全国的第8名,A组优秀奖。
谈及对学科建设的下一步发展计划,尹莉表示要完善亚专业缺口,以呼吸慢病为基础,做好全程的呼吸管理,提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同时以创建PCCM为契机,真正做到分级诊疗。对下,起到指导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化的治疗;对上,做到分担医疗压力,医院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