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胜阶段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旨归,以城乡融合为理念、以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为机制、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途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将农村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那么,教育何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应如何发展?以服务面向地方性为特征的地方高师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应有怎样的角色定位,实施怎样的参与策略?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加深对国家战略的理解,能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规划方向,能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谋划路径。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袁伟明供图
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的服务性路径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中强调,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性力量,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首先取决于其“人才支撑作用”。
一方面,虽然东西部沿海农村与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在转型发展中呈现的新矛盾并不相同,但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仍是农民问题。改变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中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将城市化释放的农村人口存量转变为人力资本,实现对农民的“内源性”扶贫和增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乡村的学校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由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是基础。激发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乡村治理人才的整体优化,依赖于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办法,在乡村地区建设和发展亲农、支农、爱农的人力资本,是统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
在考察了中国乡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后,有学者尖锐地指出,乡村之凋敝是多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农村教育运动,正是一场以启蒙为主旨、以农业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地方化、个性化为模式,饱含了强烈的民族拯救责任的运动,然而通过教育挽救乡村经济的理想最终并没有实现,因此,以人力资本理论作简单线性思考来论述教育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路径可能会大失所望。在考虑教育的经济价值之外,应在更宽广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局势中去反思教育如何回应乡村建设整体的政策思路和领导意识。乡村的转型发展,不仅发生在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的变革上,还发生在文化、习俗、思想的方方面面,现在的乡土中国,正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景象。只考虑经济视角而忽视社会、文化视角的乡村振兴会给乡村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在转型发展中乡村文明被城市文明吞噬,乡村记忆被城市记忆消解,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因缺少对话和传承而式微,农村价值观迷失,乡土情怀失守,这些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必须改变“扶贫对象”的身份和处境,在其经济价值之外,正视其引导作用,强化其精神内涵、文化责任和乡村义务。
教育是推动人类进步文明的动力源泉,良好的教育本身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早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发布报告,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