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养猪业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一股“智能化养猪热”正在不断升温。将猪交给智能化设备来进行生产和管理,猪的进食情况、生长信息、免疫信息、身体状况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控,不仅提高了养猪的生产效率,还减少了人员投入,降低猪疫传播风险。
“啰啰啰,吃饭喽!”随着主人清脆的呼唤声,猪圈里一头头肥嘟嘟的猪聚集在猪槽前,争抢着口粮。主人提着桶,掂着勺,一边吆喝着一边撒下饲料,心里盘算着这些猪出栏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这样的画面经常在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实际上,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养猪似乎就是一件辛苦活儿,洗圈、消毒、喂食、防疫等环节缺一不可,累人又累心。猪要养一年才能出栏,是赚是赔都得到时候才能知道,若能卖出个好价钱则皆大欢喜,反之则竹篮打水一场空。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但传统的生猪养殖业却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痛点。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养猪业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一股“智能化养猪热”正在不断升温。将猪交给智能化设备来进行生产和管理,猪的进食情况、生长信息、免疫信息、身体状况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监控,不仅提高了养猪的生产效率,还减少了人员投入,降低猪疫传播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猪企和猪场开始加入这场“猪界”的技术革命中。但同时,和其他新兴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同,智能化养猪这条道路并不平坦,真正实践起来并没有预想中的容易,外界的质疑声更是从未停止。猪场改造成本高、需进行人员再培训、信息利用率低……对于中小规模的猪企和猪场来说,这些问题或将成为他们拥抱智能化大潮的阻力。
如何克服这些阻力,让更多猪场借着智能化的东风,实现转型升级?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养猪也能更“时髦”
猪舍的母猪分娩栏中,一群白绒毛、红皮肤的小猪崽正挤在猪妈妈的肚皮下用力地咂着奶水,摇头摆尾的样子煞是可爱,侧身静静卧着的猪妈妈膘肥体壮,十分温顺。
在山西荷澜育种有限公司的智能猪场中,这温馨的一幕每天都在发生着。仔猪的成活率和哺乳期间的生长情况往往影响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如何给哺乳期母猪提供充足的营养,获得较大的泌乳量?这时,智能猪场安装的智能饲喂器就发挥了作用。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大数据及相关传感技术,智能饲喂设备可以基于猪的不同生长周期、体况等条件自动调整下料量,投入料塔的饲料通过自动喂养机直接将食物分流到各个猪槽,通过人工智能估重与采食数据计算实现精准饲喂。在母猪哺乳期,智能饲喂器可实现哺乳期个体化精准饲喂,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和泌乳量,同时,猪场工作人员也可及时调整饲料营养方案,满足母猪的营养需求。
为了保证仔猪的健康成活,分娩栏中还安装了智能保温灯,当夜间气温较低时保温灯自动感应亮起,实时监测、精准控制舍内环境温度,再也不用担心仔猪会着凉受冻。
待仔猪在分娩栏待足21天、体重达到6公斤左右时就要进行断奶,经历保育阶段后进行育肥。育肥猪同样需要精准饲喂,关键在于花费较少的饲料,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快的增重速度和较理想的肉质。育肥舍上方安装有摄像头,用于监控猪的生长和进食情况,待体重达标后即可出栏售卖。
通过智能远程交易系统、人工智能摄像头和传感芯片,即可对出猪数量进行人工智能盘点、精准称重、猪只回流监测,从而完成远程交易。
智能化养猪到底指什么?它是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养猪业中猪场生产管理、交易、金融等多场景多应用流程的在线化、数字化与精准化的一种养猪模式。
近年来,中大型猪企和猪场纷纷加入智能化养猪的队伍中,智能猪场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建设起来。显而易见,相比传统猪场,在智能猪场,一头商品猪出生到出栏的每一个环节都综合了多项先进科技,实现全程降本增效。工作人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监测和管理,实时掌握猪只情况,养殖过程全面数字化。
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猪场里,每头猪一生中都有30多款智能养猪机器为其服务。据公司智能化业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牧原智能化研发团队共有余人,以智能养殖装备的研发和物联网平台的建设为主要方向,用科技赋能养猪,累计申请专利项。研发的设备涵盖饲料、育种、养殖、屠宰等多个板块,目前已实现五大类三十余项产品和技术转化,部分设备如巡检机器人、无针注射器、智能估重仪等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累计服务猪群规模超万头,物联网平台已累计接入设备万台,日均在线设备万台,接收各类养殖数据7亿多条。
今年5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津智能猪场”正式投用,主要从事种猪生产、种猪培育,预计生产母猪存栏规模头、年出栏优质种猪1.3万头。“新希望目前处于智能化养猪的探索期,在养殖过程管理、销售管理、智能化装备应用等方面都在做积极的探索落地。”新希望六和数字科技大部总经理刘世东透露。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翔股份)是国内较早开始探索智能化养猪的企业。年,扬翔股份开始探索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养猪,全力打造“智能化扬翔”。年,其集群式楼房智能化猪场已正式投入运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产业互联网料、养、宰、商一体化”新模式。
据扬翔股份产业互联网事业部执行总裁韦江成介绍,智能楼房猪场的每头猪身上都植入了芯片,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芯片记录的是猪的实时信息,可直接关联到生产管理系统,系统将信息转换成信号传递给饲料厂,饲料厂即可了解到猪的生长及营养情况、背膘情况,个性化地生产饲料,通过软硬件系统的连接实现养猪智能化操作,每头猪的生长情况、每餐该吃多少、怎么搭配都可以实时动态监测。
与此同时,一批专注于智能化养猪领域的农业科技企业也开始涌现,这些企业以自动饲喂、自动盘点、疾病防控等功能为着力点,依托自身技术优势设计出综合解决方案,并与猪企或猪场合作,实现落地应用。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信互联)副总裁于莹表示,农信互联就是这样一家帮助猪企做数字化养殖、投入品采购、线上卖猪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凭借着一张连接起养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猪联网”,把超过万头猪连接上网。山西荷澜育种有限公司智慧猪场就是借助“猪小智”监管平台,形成了从出生到出栏的全生产周期智能落地应用。
作为一家专注于畜牧产业智能化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龙潜行)则基于“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猪场大群体核心生产数据实时精准的采集和分析。据小龙潜行研发总监张兴福介绍,小龙潜行打造了应用在畜牧行业中的“牧场守望者”轨道巡视机器人,每个机器人安装了可见光摄像头和深度摄像头,两个摄像头可以完成对每一个栏位猪只的重量评估。以育肥猪为例,通过巡视机器人的评估可得出猪只日增重曲线,工作人员只需与标准生长曲线对比,即可了解当前猪只的生长进度,对后续养殖管理饲喂的调整有一定帮助。
通常情况下,轨道机器人都会被安装在猪舍上方,在滑轨上按照既定路线巡视,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依据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估算猪只体重,整个估算的过程当中猪是没有感觉的,形成非接触测量过程,避免了造成猪只应激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养猪不仅体现在对猪的精准饲养,同时包含了对猪场整体环境的监测和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为减少病菌传播给猪场带来的威胁与经济损失,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尤其重要。在智能化养猪场景下,工作人员想要进入猪场须先通过人脸识别进入智能消洗间,智能淋浴花洒可控制洗澡时间,当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房间,再次进行烘干和消毒。上述步骤完成后方可正式进入猪场。”于莹说。
同时,人工智能也可替代人工值守,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识别猪场里猪只、人员、车辆、物资等异常事件,第一时间发现消毒漏洞及猪只健康问题并预警,从而大大降低非洲猪瘟发生的概率。
算算这笔“节约账”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养猪行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向不断出现,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支持作用不断凸显,也颠覆着传统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养猪行业便是其中的代表。
但细细推敲,智能化转型并不仅仅是这个行业为了顺应趋势和时代环境而产生的结果。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编写的《年中国智能畜牧业发展报告》显示,年猪产业开始布局智能化养猪,一方面,科技初创型企业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与猪产业结合,陆续推出猪场智能化解决方案,如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另一方面,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则致力于打造智慧养猪生态路由系统,为养殖户提供系统的智能养猪解决方案。就连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来“跨界”养猪,前者旗下的阿里云推出“ET农业大脑”,后者旗下的京东数科将“声纹识别”技术引入养殖业,智能化养猪的热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