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高明剪辑/向丹丽
临平山上的桂花开了。
为了与空气中的那一丝甜味不期而遇,最近,陈嘉奇特意将自己的慢跑线路更改到了临平山绿道。
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临平山也换上“新装”——建设起彩虹绿道,勾画出节点驿站,满目绿意中点缀着七彩霓虹。
从一座山窥见一座城。十年间,临平山与这座城市相守相望,而陈嘉奇也从“老山南”变成了“新山北”。他感受过临平山南的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也见证了临平山北从一片荒地到如今高楼林立。
山的界限依然清晰,但陈嘉奇觉得,不论在山南还是山北,总能寻到心里的“诗和远方”。
城中村“脱胎换骨”
“老山南”变身“新山北”
在老底子临平人的记忆里,山南和山北,虽只有一山之隔,但生活环境大不相同。
“工作可以在山北,生活一定要在山南”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
小时候的陈嘉奇跟父母一起住在临平山南庙东附近。那可是个十足的热闹地,小区林立、商户众多,周围还有大红鹰生活超市、中都广场、九曲营步行街等。与家门口的繁华截然不同的是,十几年前的山北,很多地方还没有修柏油马路,比如去外婆家,就要走过一条长长的黄泥路。“裤腿上的泥点子”是小嘉奇对山北最深的印象,他回忆:“那条路雨天特别难走,有水坑,还滑,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啃泥。”
年,陈家木桥社区启动征迁,5年后,安置房荷禹庭交付。拿着手里的新房钥匙,二十出头的陈嘉奇提出要搬去山北安置房居住,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们觉得山北的环境比不上山南,配套设施跟不上,也担心我一个人照顾不好自己。”最终,急于独立的心情战胜了对父母的依赖,陈嘉奇的坚持也换来了父母的妥协。
改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合并,同年东湖街道挂牌成立,“腾空间”“推项目”“快发展”成为“关键词”,临平山北城市化进程按下“快进键”。
城中村改造正式启动,上环桥、工农、汀州、乾元等地的老平房被悉数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安置房陆续交付,附近的居民也多起来了。再加上开发区企业多,外来人口逐渐涌入,山北变得越来越热闹。”陈嘉奇说。
东湖万宝城商业区
与居住环境一起改变的,还有山北的商业氛围。“以前山北多是一些零售商、小卖部,要逛街都是去中都广场、银泰百货,人都往那边聚。”陈嘉奇回忆,直到年万宝城开业,随后,江南国际丝绸城、临平奥特莱斯、栢悦中心相继开业,开发区畅购节等特色活动的举办,山北的商业才开始逐渐有了“起色”。“现在出门就是万宝城和栢悦城,过两年再往北还能逛逛复地和第三城的商场。”陈嘉奇说,自己现在跟朋友吃饭常常约在家门口,山南反而不常去了。
安家城市“新中心”
体味别样“人间烟火”
年,大学毕业的陈嘉奇在山北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周要雷打不动地对东湖街道辖区内文化、体育场所进行安全检查。这些年,各类文体培训机构、健身点位从一开始的几十家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七十多家,不少村社也建起了文化礼堂,每个月变着花样开展一些文化惠民活动。
陈嘉奇在工作中
有时候去做活动志愿者,他自己也会忍不住欣赏一会。“那些大妈跳起舞来脸上神采奕奕的,看着挺高兴。”陈嘉奇说,“这大概就叫做‘生活味儿’吧!小时候以为,生活的味道是属于山南的,现在觉得,在这里也挺快活的。”
在东湖工作生活的这些年,陈嘉奇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努力工作,更要享受生活。比如,坐下来好好吃一顿早餐,天气好的时候去皇国山公园散散步,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偶尔还会驱车去杭州看一场演出。“开上东湖高架去杭州市区,快的话半小时就到了,用不了多长时间。”陈嘉奇认为,这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地铁九号线开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北不断更新变化的“底色”与这一代年轻人的气质不谋而合。
如今的陈嘉奇,工作在山北,生活也在山北,未来,他也考虑在山北置换房产,将父母都接来一起居住。“这里有地铁,有商场,房价适中,很适合生活。”陈嘉奇说,分区以后,临平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山北蕴含着无限可能,期待东湖新城成为下一个城市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