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社交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往往难以适应新冠疫情带来的生活剧变。本期聚焦处于全球疫情中心的美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
——————————————————————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各国民众一方面为疫情传播而感到焦虑,一方面要应对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压力,心理健康岌岌可危。青少年处于大脑发育和荷尔蒙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社交行为和情感的影响,更加容易遇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而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加难以适应疫情带来的生活剧变。目前正处于全球疫情中心的美国,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
心理健康疏导为什么至关重要
尽管美国确诊的新冠病例中儿童占比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和疫情防控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疫情防控,学校被迫关闭,学生为尽量避免感染病毒而被迫减少社交活动,一些患病的学生不仅中断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还要遭受歧视和孤立。而那些在疫情之前就处于教育弱势群体的学生,例如来自司法寄养、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的非英语学习者,不仅要为学业成就而担忧,还要为疫情时期的生存问题而苦恼。
年4月一项面向美国名高中和高等教育学生的调查显示,57%的学生表示新冠疫情的流行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恶化,而18%的学生表示疫情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急剧恶化。另外,一项对华盛顿特区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近29%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由于疫情防控措施使得心理健康“受到伤害”;另有14%的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已经处于出现心理问题的边缘,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征兆,如果继续要求保持社交距离,过不了多久心理健康就会严重受损。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因学校关闭和隔离政策而受到影响,家庭经济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未来升学和就业前景的焦虑也会让青少年经受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折磨。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处于工薪阶层或者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父母正在为失业和低收入苦恼,羸弱和紧张的家庭关系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这些疲于生计的父母也很难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疏导。
事实上,疫情之前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容乐观,美国大约有20%的青少年患有可诊断的心理健康障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佳、辍学、家庭关系紧张、滥用药物等危险行为,甚至走上自残和自杀的道路,目前自杀已经成为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疫情期间动荡的社会环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长久的社交隔离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家庭忽视和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压垮青少年脆弱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关键是这些心理影响并不会因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马上消失,因此美国开始探寻暂时关闭教育机构以及学生重返校园之后的有效心理疏导方法。
远程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定期联络
由于疫情防控,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减少外出和社交活动,这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隔离”。对于青少年来说,失去了同伴的陪伴意味着失去了情感交流和发泄的出口,使得孤单、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滋生泛滥。此外,疫情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扰乱了青少年正常的生活,不可控制的疫情传播以及陌生的线上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使得青少年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恐惧。
因此,美国学校被鼓励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与同龄人、家庭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尤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