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七届“看中国·金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于疫情原因,获奖作品导演无法亲临现场,采取线上发布形式颁发奖项。
与会人员合影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和会林文化基金联合主办,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是创办于年的一项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活动,迄今已举办十届。年,“看中国”项目设置“金目奖”,旨在奖励“看中国”优秀作品。
第七届“金目奖”面向年度“看中国”产生的余部影片进行评选,经中外师生推荐、初评、终评,以“独特的文化发现”“出色的艺术表达”“良好的中外协作精神”作为评选标准,通过11位海内外专家认真评选,共产生一等奖影片2部,二等奖6部,三等奖9部,“最佳文化发现奖”“最佳艺术表达奖”“最佳网络传播奖”各一部,另设有特别荣誉奖以及最佳组织奖。
《光》和《乡村大篷车》两部影片则获得“金目奖”一等奖。《天路之路》等6部影片分别获得“金目奖”二等奖。《刻痕》等9部影片分别获得“金目奖”三等奖。“最佳文化发现奖”由《苦尽柑来》获得,“最佳网络传播奖”则颁给萨摩亚导演涂优异拍摄的《武汉话:流淌的英雄之声》,“最佳艺术表达奖”由尼日尔导演纳西拍摄的《阿齐兹,我亲爱的》获得。
《苦尽柑来》获得“最佳文化发现奖”
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邀请了9位历届参与者拍摄了9部“新锐导演看中国”短片,并剪辑完成一部85分钟的纪录电影《路》,献礼“看中国”十周年。为此,评委会特别设立“特别荣誉奖”颁发给9部短片和大电影《路》的创作团队。
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西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最佳组织奖”。
《乡村大篷车》导演发表获奖感言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在致辞中表示,年是特殊的一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看中国”项目在中外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获得圆满成功,相信倾注了中外青年热情与汗水的作品,一定会带给全世界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看中国”项目创始人、会林文化基金创始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介绍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具体情况。“看中国”项目旨在通过亲历性的文化体验,促进外国青年一代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期待参与的所有外国年轻人能够通过手中的镜头留下珍贵的青春记忆、描绘五彩的异国旅程,并能身体力行地把真实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带向世界。截至年,来自五大洲83个国家77所海外高校的名外国青年共完成部纪录短片,斩获余项国际性奖项,将一个更为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年,“看中国”项目不仅在原有的“农事·农家·农人”主题外新增“后疫情时代”主题,更创新性地开展了“远程外国青年看中国”“在华外国青年看中国”“新锐导演看中国大电影”三个全新单元。与此同时还举行了两场“看中国”十周年学术论坛,开展了“看中国”线上线下展映、举办了“看中国”十年回顾图片展等相关活动。
黄会林致辞
第七届金目奖终评评委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表示,“看中国”项目的核心要义是外国青年的“看”;他们的“看”将影响和决定他们未来的作为及未来对中国的态度。“看中国”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亲历亲至;是感性、直观、接触、互动、交流、对话、情感。“看中国”项目的核心方法是影像,以纪实地记录的微电影的形式来“看中国”,用形象说话,用事实理解真实的中国、民间的中国和百姓的中国,用生动的故事呈现感人的中国和形象的中国,以及真切的中国形象。金目奖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一个重要设计,旨在鼓励和奖励具有独特的文化发现和出色的艺术表达的作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