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以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但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城镇挤、乡村弱”现象还比较突出。
针对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问题,意见明确要求: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信息化不仅要实现硬件的现代化,更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要义:缩小“知识鸿沟”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量激增,是否意味着人们获取知识更公平,更有助于教育公平?
这个问题非常符合表面逻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人们知识获取的渠道,学习不再拘泥于实体。学习手段选择的多样性,正是信息获取公平性的体现。
事实却是信息化并没有打破社会经济地位固有圈层,带来的不是教育公平,而是信息鸿沟。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相同信息接受程度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鸿沟会变为知识鸿沟。
因此导致的学校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