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沙龙怎么打通融合教育最后一公里

年江苏省特殊教育年会之校长沙龙

主要内容

嘉宾发言

镇江市特教教研员赵庆:

我们参与到了中残联的一个项目,它是关于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镇江草拟了一份指南,那么接下来我就简单地把这份指南的主要的内容和大家做一个介绍——我觉得对于广大的普通学校开展课程的调整和教学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部分:

这个指南它凸显了对于融合教育课程目标的深刻理解,要调整普通教育的课程,要促进我们孩子最大程度的融入。要增设特殊教育课程,来满足每一个特需学生的差异。

第二部分:

我们的指南清晰了普通课程加特需课程的课程结构,那么其中普通课程强调调整性,特需课程重视选择性,并且考虑到了9类特需学生的类型,以及课程设计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

明确了具体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包括了探索教学调整、开展课程评价、建立设计流程等等。

最近这段时间指南初步地发布出来以后,我们各个区域都带动起来,我们现在想这个指南是一个死物,要让它活起来,必须要让它生长在我们广大的普通教育的课堂里面。所以最近我们在金口就有了这样一次研讨的活动,两节课是针对公立学校课程的调整,另外一节课就是我们在研讨如何用好我们普通学校的综合教育资源中心,把特需课程——尤其是我们现在力所能及地——把它做起来,这个也是真正的回应了我们教育部在年6月份发布的一个指导意见,叫调试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方案。

今后我们想利用几年的时间要丰富指南,积累更多的案例,让指南的精神,它所秉承的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进入到每一所培训学校,让我们更多的孩子们能够收获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是我们研究这种指南的一些初衷。

南京光华东街小学吴宁校长:

学校经过这7年的普特的融合,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现在专家们越来越把这个融合往更专业的深度去推进了,现在我们到了做课程、到课堂中的细化,那么我们作为一线,在这几年中也有这样的一些想法:

第一,就是作为普通学校,要创建的环境是最重要的,这是第一位。

一个能够接纳和支持的环境是我们作为普通学校校长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做的事情。因为尽管到现在我们做了7年,还是会遇到不和谐的声音。

今天上午我们在进行一场全市的研讨,突然五年级的一名自闭症儿童——他是低功能自闭症——突然他的情绪就爆发了。爆发之后他就大喊大叫,在操场上所有孩子都能看见。但是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处理?他们班同学会跑过来安抚他。然后任课老师、不是他的老师的,都赶紧跑过来问。

第二,就是课程群。

因为在普通学校里面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有潜能都是有差异的,学校里面如果光是国家出的课程没有其他的课程补充,满足不了每个儿童的实际化发展。

所以在做融合教育这7年里,我们收获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老师的课程观——也就是儿童观——要改变,课程应该去适应学生,而不是需要学生去适应课程。所以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建设了一个系列的课程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英文课程,也有华文课程。

第三,就是课堂。

我们留校人员和我们的各个专家都来为我们研究这些特殊儿童,细化他们每一步在课堂中的表现目标,能够帮助他们每堂课都是有目标的,打破了以往随班就读中叫“随班就坐”,是吧?

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我们普通老师这节课,所有孩子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对吧?他不再是整齐划的一个什么事,有什么是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