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有一个固有印象:
小男孩偏向于玩变形金刚、奥特曼、玩具车,小女孩偏向于玩芭比娃娃、玩具布偶。
蓝色是属于男孩子的,粉色是属于女孩子的。
从喜好、颜色上就给男女划定了一条清晰的性别界限。
但其实科学研究表明:在同一个人身上,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可以重叠的。
BBC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NoMoreBoysandGirls)曾经做过性别养育的研究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群七岁的小学生。
在玩七巧板时,男生们总是能更快地拼好图案。而女孩子进展缓慢,即便有老师在旁指导,也是一副“我不行,我不会”的痛苦表情。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也觉得,男生似乎也比女生更擅长理科。
GinaRippon教授表示:“大脑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经历、成长紧密相关,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之处,是因为这些如饥似渴的大脑降生于世之后,世界就开始铺天盖地向它灌输男女有别。”
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子总被鼓励去玩和空间认知能力有关的玩具,比如乐高、机器人等,而女生最开始拿到的玩具,一般都是洋娃娃。
由于大脑提早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男孩在课堂上会表现得比女孩更为熟练。这种熟练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也会让他们越来越喜欢理科。
而很多女孩子却因为缺乏这种幼年的训练,加上受社会上很多“女孩数学就是不如男孩”“女孩就是不适合理科”“女孩后劲不如男孩足”等暗示的影响,相关科目成绩越来越差。这些差距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女孩,被排除在需要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相关能力的行业之外。
而且,相比男孩,女孩的自信程度也更低。
研究表明,集中玩了3个月俄罗斯方块的女孩们,空间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了;而照顾3个月的洋娃娃,男孩子就会发展出心细、敏感的性格特质。这其实就是全面教育方式(STEAM教育)引起的改变。
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男性”或“完全女性”的大脑。他们喜欢什么跟自己的性别无关,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我们做为父母,思维不被固化,是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