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生突破托起百姓福祉

白癜风是什么样症状的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301.html

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心尽力,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惠民工程,织密兜牢基本民生网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工程和省下达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以实际行动交上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夯实生活保障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丰厚

国庆假期,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示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大跨越,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悬崖村”村民们如今不仅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还在政策指导下实现就业创业,彻底告别贫困,迎来崭新的生活。

“卖了元。”厚厚的人民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附子种植大户马查力尔笑得合不拢嘴。火灯村地处海拔米高寒山区,金秋附子花开的时候全村好热闹。这些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好医生药业集团的支持帮扶下,通过发展附子产业,火灯村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全村户村民每年收入万元以上,户均增收多元,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推动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关键所在,是助农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支撑。凉山立足实际,多业共兴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拉动等多渠道帮助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生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凉山州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决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就近就地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今年1至9月,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完成目标任务92.13%,城镇登记失业率3.35%,全州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6.95万人。近10年来,凉山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元、元增至元、元,均实现翻番。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目前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0.11万人。为全州34.09万名缴费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成目标任务的.92%。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待遇,为66.95万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养老金,完成民生目标任务的.73%。

加快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细化农村低保档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足额发放救助资金,及时兜住、兜牢、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今年1至8月,累计发放城市农村低保金12.45亿元、特困供养金.05万元、临时救助金.05万元。开展动态监测帮扶,将3.21万名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体系。

今年7月20日,预计投入资金万元的凉山州德昌社会福利院“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开工,将为全州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照料服务,该项目开创了凉山州“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先例。近年来,凉山州养老服务机构大幅增加,建有养老机构39个。年至年共计投入资金8.20万元,对32个公办养老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今年,为7家民办养老机构发放运营补贴68.85万元,投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34万元帮助城市特殊困难老人人。积极农村探索实施1+N互助养老模式,切实解决农村18万老年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筑牢千秋基业

绘就人民满意教育新画卷

“我是凉山娃,爱说普通话。”金秋时节,走进昭觉县四开镇梭梭拉达村爱民幼儿园,孩子们个个笑靥如花。

年10月,凉山相继启动“一村一幼”“一乡一园”计划,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围绕“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总体目标,在教育部、国扶办的关心支持下,年5月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年9月实现全州幼儿园、幼教点全覆盖,累计惠及学前儿童50余万人。“学前学普”行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兴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群众能力素养。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建强师资队伍、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全州17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普及、均衡、优质成为全州义务教育发展的代名词;

“控辍保学”取得标志性成就,6.2万名失辍学学生得到实质化解,实现动态清零;

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改善,“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资金94亿元,学校“装不下”的压力得到缓解;

资助叠加政策全覆盖落实,近五年累计投入各类资助补助资金亿元,覆盖学生余万人;

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彝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累计惠及贫困学子2.2万名;

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做强做大,年新建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加快西昌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西昌医专建设进程,大力培养急需适用技能型人才,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步履坚实,补充教师余名,近3万余名教师参加州级以上培训,全州教育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年4月11日,凉山州教育发展大会提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举全州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构建“健康凉山”

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共产党政策那么好,我一定要好好生活。”木里县乔瓦镇锄头湾村彝族阿妈巫阿甲身患气管炎多年,以前怕花钱一直拖着导致病情严重,医院住院治疗时得知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5%,激动得泪光氤氲。

脱贫攻坚期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卫生扶贫基金和政府“兜底”等系列医疗救助保障政策,确保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5%以内,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优先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艾滋病防治、生育秩序整治、健康扶贫、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卫生健康系统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面消除。

十年来,凉山州投入卫生健康事业.24亿元,建立起覆盖州、县、乡、村四级,涵盖医疗、妇幼、疾控、公卫、应急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州共有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健康人员总量达到了3.75万余人。医院实现17县(市)全覆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全面消除,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得到解决。

“互联网+医疗”建设成效凸显,卫生健康专网建设已覆盖州、县、乡、村余个点位;余个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7县(市)医院和中心卫生院实现对口帮扶和远程医疗全覆盖;“医疗三监管”平台、家庭医生签约管理信息系统、分级诊疗系统、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平台等逐步推广运用,居民电子健康卡便民服务平台、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数据监测系统正加快推进建设。全州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7.41%。

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工作持续强化,建立覆盖全州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个,加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惠及余万人。持续强化爱国卫生健康促进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县城4个、全国健康促进县1个。建立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切实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年,凉山州启动实施艾滋病防治攻坚行动,探索形成“一三三一”凉山艾防模式,健全党政同责“四级书记抓艾防”的责任体系、“指挥部+清单制”的指挥体系、“三线一网底”的技术支撑体系和“1+M+N”的精准防控体系。年8月底,全州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到97.3%、成功率95.04%、母婴阻断率1.38%。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新冠疫情防控之际,凉山州共克时艰,迅速构建起“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铜墙铁壁,持续建立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人物同防机制,全力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隔离转运等能力建设。建成全省地级市首家气膜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2座。疫情爆发至今,全州未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院内感染等事件。

凉山统筹疫情防控和医保发展,不断优化待遇保障质量,做实做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总体平稳,基金安全稳中向好。截至年9月,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7万人。

坚定文化自信

在传承创新中提升文明素质

年11月9日,中国·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开跑,这是国际马拉松赛事首次在四川举办;

年1月28日,央视春晚在凉山设立分会场,“凉山之火”惊艳世界;

年11月,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州府西昌举办,以文化带动旅游,让世界看到凉山;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在西昌录制,为凉山擦亮文化品牌锦上添花;

年2月,总投资30亿元的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凉山文化强州的标志性作品;

年仲夏,大凉山惠民音乐会第期《庆典华章》倾情上演,10年来场不间断免费演出,架起高雅艺术与群众的桥梁,袅袅旋律温暖着群山,谱写“文化惠民”新乐章……

文化是民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繁荣兴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一系列项目异彩纷呈,惊艳神州。

凉山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地区文化强州,用璀璨文化之光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凉山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的融合,使文化创意产业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为凉山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文化新动力。

以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打造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地标,构建出凉山红色文化谱系。以建昌古城、唐园、会理古城等历史文化古迹,打造一批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地标,守护传承凉山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盐源县“摩梭文化、青铜文化、农耕文化”三大名片,喜德县“彝族母语之乡、克智之乡、彝族漆器之乡”文化招牌等,凉山多元文化绽放出绚丽的时代光芒。

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使凉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之地。截至年,拥有国家和省州级非遗名录项目项、代表性传承人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

西昌大石板古村、昭觉谷克德、冕宁冶勒牧羊小镇、德昌傈僳水寨……凉山文化、旅游、农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独具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寨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全州文旅产业呈现出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供给力、文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势头,累计接待游客2.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

凉山,“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传承精神,聚焦“打造全省文艺副中心”目标,从文化资源大州迈向文化资源强州,在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砥砺奋进中,散发着璀璨文化之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新时代,新梦想,新征程。凉山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如既往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凉山各族人民,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

文字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石进

编辑

胡德培

责编

李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35.html